中國的經濟總量雖然已位居全球第二,但目前將漢語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或工作語言的國家和地區實際不多,漢語在國際社會重要交際領域中的使用也十分有限,這與中國在當今世界中的實際分量很不相稱,不利於華人社會的融合,也直接影響當地社會乃至國際社會對漢語和中華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擴大中華文化的傳播範圍,使之在世界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需要加強語言傳播的。
當然,孔子學院發展到今天,是否還要繼續先前的大躍進,可以討論,我的意見是放慢辦學的步伐,因為孔子學院一直以來粗放式的辦學模式確實產生了很多問題,現在,到了該認真總結經驗的時候。
首先,孔子學院背後濃厚的“官方色彩”和鮮明的“政府行為”,不符合西方國家的受眾習慣,這是它近一兩年來在一些西方國家受到部分人抵制和指責的原因。西方國家的對外語言教學,雖然背後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至少在形式上,表現為民間的辦學行為。而孔子學院從開始就是由政府主導,孔子學院總部與國家漢辦是一套人馬兩套機構,這在初期有其必要,現在應減少孔子學院的官方色彩,逐漸將其改造成民營辦學機構。
其次,孔子學院到底要傳播什麼樣的中國文化,也不是很清楚。孔子學院要向世界傳播的自然是中國文化中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內容,但是什麼樣的文化既能代表中國的文化精髓,體現中國的核心價值和軟實力,同時又是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具有顯著差異之處,這不僅是孔子學院,也是中國文化傳播中一個不是很清楚的問題。
面對西方國家意識形態思維挑戰
孔子學院是在西方文化主導的國際格局中傳播中國文化,發出中國聲音的,這使它一方面不可避免將遭遇英語文化霸權的挑戰;另一方面,孔子學院也面臨著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意識形態思維的挑戰。在孔子學院走向全球的同時,一些國家的相關人士以其固有的意識形態思維審視孔子學院,稱孔子學院為中國文化滲透的“特洛伊木馬”,並且警示西方社會透過文化、經濟交流的表象認識孔子學院。它固然表明西方部分人對中國文化傳播典型的“刻板印象”,也與孔子學院自身在文化傳播中的定位不清有關。
第三,孔子學院還存在著優秀漢語教師“走出去”數量不足以及如何留得住漢語學習者的問題。孔子學院如何從制度上吸引語言、文化兩方面都過關的優秀師資投身到文化傳播事業中來,留住已有的優秀師資,並開發出系統的挖掘培養新生力量的體制,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孔子學院走出去的質量和可持續性。
另外,孔子學院的漢語學習者存在著對漢語的忠誠度低、漢語學習難以持久的情況。目前孔子學院的教學主要採取業餘培訓和進修的形式,一部分孔子學院的教學進入了所在國大學或中學課程體系,其中大部分是選修課程,少數學校也將其納入必修課程。由於漢語課程通常只修一學期,漢語教師也就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學生剛培養起對漢語的興趣之時,課程就結束了。即使在業餘培訓項目中,學習者有條件在孔子學院長期學習漢語,但也會由於課程單一、教師不足、缺乏對漢語的忠誠度等而淺嘗輒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