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面臨“斷炊”,並遭遇兩重困境:一是大規模的債務壓力,尤其是在過去幾年地方融資平台急劇擴張後的天量信貸,由今年至未來幾年處於還款高峰;其次,中國當前需要地方政府加大投資實現“保增長”目標,而投資項目需要一定的資本金才能獲得信貸,如果不依靠出售土地,地方政府很難融到足夠的資金進行又一輪投資。
地方政府只能期望土地市場重新活躍,來紓解財政與資金壓力。問題的關鍵在於房地產市場是否還有巨大的需求來消化掉這些土地,並滿足地方政府不斷膨脹的資金需求,如果一味的推供給拉動經濟而遠超需求,無疑會產生巨大的過剩。
我們認為在房地產仍受嚴格調控的政策環境下,開發商只有將存量住宅出售,即套現後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的投資計劃,否則,如果逼迫他們貿然動工必將被套牢。因此,目前要求開發商盡快開發土地的做法是將風險轉移到銀行和開發商,這長期而言將對金融穩定造成巨大衝擊。政府不應只考慮眼前利益而無視風險。
與此同時,我們認為中國住房的剛性需求在逐步減少,由於人口政策的原因,未來需求與供給將呈現截然相反的趨勢,我們正處於地產繁榮時代的拐點。中國需要警惕繼續大規模的開發地產而無視市場所發生的變化,防止地產泡沫給國家的未來帶上枷鎖。
更為現實的考慮是,中國的住房供給可能已經過剩,因為投資性購房所占比例過高,他們還在享受升值的幻覺而沒有進入二級市場。北京市公安局近日調查結果顯示,核對北京空置房屋381.2萬戶,即使可能存在一些統計失誤,但這個數字也是巨大的。就全國而言,二三線城市也呈現巨大的供給過剩,因為體制內部門的家庭普遍可以低價獲得至少2套以上的房屋。而政府最近兩年大規模投資的保障性住房如果上市,過剩現象將更加嚴峻。(時間:6月11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