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旺報:美國重返亞洲 中俄聯手抗衡
http://www.CRNTT.com   2012-06-12 09:21:12


  中評社台北6月12日電/美國正積極推動重返亞洲戰略布局,中俄卻悄悄利用“上海合作組織”平台,逐步升化戰略合作層級。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期訪問北京,並出席上合組織峰會,已呈現中俄聯手抗衡美國的態勢。 

  旺報社評說,5月中旬大衛營召開的8國峰會,普京選擇缺席的“軟對抗”姿態,已經讓奧巴馬難堪,於今再高調訪問北京,顯然有意向美國傳遞中俄戰略合作即將升級的信號。中俄在這次上合組織峰會聯合表態,反對外力軍事干預或經濟制裁敘利亞,主張以外交對話的和平方式解決朝鮮與伊朗核武問題,並重申第三國不得以任何藉口干涉區域國家內政,就是說給美國聽的。 

  長期以來,俄國就想組建俄中印“戰略三角”,建構多元化的國際格局,制衡美國單極霸權。中俄2001年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後,雙邊關係急速解凍,高層互訪頻繁,奠定了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基礎。普丁此次中國之行,進一步顯示“中俄關係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俄戰略合作並非即興之舉,它既取決於雙邊領導人的共同認知,也是順應國際情勢發展的需求。面對美國的戰略東移,北京需要俄國扮演槓桿角色,以牽制美國。對承受北約東擴及導彈防禦體系壓力的俄國來說,拉攏中國並試圖把上合組織轉型為“東方的北約”,是突破西方圍堵的重要途徑。 

  不過,深入觀察,中俄現階段雖具有“準軍事聯盟”關係,但基於雙方遂行戰略目標的策略不同,對美擺出戰略合作的姿態,仍重於實質的軍事對抗。普京此行與中方達成多項軍事協議,較具警告美國的意義。 

  中俄關係發展有其結構性的障礙。歷史經驗、地緣因素與文化認同差異所形塑的雙邊關係,雖談不上“相互猜忌”,但也稱不上“結盟夥伴”。中俄組成所謂的“抗美聯盟”,是一個“複雜概念”。雙方理論上有實力制衡美國單極霸權,現實上則不易成形。關鍵因素是北京和莫斯科都擔心被對方出賣,現階段彼此維繫互惠關係的同時,也都想與美國同時保有建設性關係。 

  相較日俄關係有分歧也有互信,中俄爭端較少,但互信有限。除了歷史記憶和領土問題,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對俄國已形成壓力。近幾年來,中俄關係呈現“上熱下冷”現象,雙邊高層頻繁互動,也深化了領導階層間的私誼,兩國民間交流卻不夠普及,人民相互間的認識也不足。 

  如今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強權,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之際,俄羅斯的強權地位卻逐漸弱化。俄羅斯目前約有1億4千萬人口,但居於烏拉山以東的比例不到1成,且多集中在亞洲大陸邊緣地區,相對中國人口不斷向俄國遠東地區移動,對俄國形成嚴重的壓力,也難怪許多俄國人憂心中國經濟和人口擴張,終將吞噬帝俄時代從中國竊據的土地。幾年前中俄相互推動的“國家年”活動,就希望藉此深化兩國民間的友誼。 

  目前的中俄關係正處於歷史巔峰狀態,雙邊正朝向設想“政治互信、經濟互補、安全互利”的境界邁進。北京雖然低調回應美國的戰略圍堵攻勢,但從其對俄關係的幾項原則(戰略合作、互利共贏、重點突出、務求實效、放眼長遠、全面合作)看來,中俄關係儘管受限於歷史因素的影響,卻能在現實利益的驅使下維持競合關係。中俄建構“北京-莫斯科軸心”的概念,雖不意味抗美軍事聯盟可能出現,卻顯示出美國戰略重心移往亞太地區,已逐漸浮現負面效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