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的例子本自身具有重大的人道和地緣政治意義,而且對於西方與俄羅斯關係這一更廣泛的問題也意義深遠。西方部分輿論正對普京政府發起另一輪激烈的口誅筆伐,主要是因為其半威權主義性質,但敘利亞也給他們提供了理由。鑒於俄羅斯政府令人可憎的一些地方,這絕非完全不公正,但這需要具體解釋。
俄羅斯大選結果以及反對者示威隊伍的構成都表明,絕大多數俄羅斯人支持民族主義者和蘇維埃忠誠分子的結合體。儘管他們厭惡精英階層的腐敗,但多數人不會支持親西方的自由主義者。俄羅斯的這一基本現實——以及在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謹慎管理之下俄羅斯經濟的相對良好表現——不僅讓普京政府餘威仍在,而且還意味著,萬一普京政府倒台(不太可能),俄羅斯外交政策也絲毫不會改變。
西方需要與俄羅斯尋求妥協,部分原因是西方的實力已不如往昔。另外,讓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Nato)和歐盟(EU)、或者只是大力加強合作的想法已經胎死腹中。這進而需要西方政策從與俄羅斯競相擴張轉向合作控制危機,比如共同應對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可能會因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爆發新的戰爭這一切實危險。
目前局勢的發展還表明瞭兩點:如果希望西方民主保持其全球影響力,就急需改善民主在本土的表現;未來,全球不僅會出現多個強國,還會存在多種政治體制。
因此,如果全球合作有任何可能的話,就必須學會對各自的體製表現出尊重。與俄羅斯和中國就敘利亞問題展開對話將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