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7日電/羊城晚報刊登署名文章說,近日,印度派出軍艦大範圍訪問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國家,與日本舉行了首次海上聯合軍事演習,並計劃在東南亞啟動“印度-湄公河走廊”建設項目。身處南亞次大陸的印度顯示出對亞太地區濃厚的興趣,不斷加強發展與該地區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的關係,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注意,深入探究其原因。
應該說,印度自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以來一直懷有的大國情結,是其對外戰略的思想根源。自首任總理尼赫魯起,印度歷任領導人都不甘心只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而希望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通過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基本取得了南亞的主導地位後,一方面將印度洋視為自己的“後院”,防範他國染指;另一方面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太平洋,全面發展與亞太國家的關係,積極參與區域國際組織活動,以期展現其大國的形象與作用,從而提升國際影響力。
獲取經濟利益是印度參與亞太事務的直接動力。亞太是印度最主要的貿易地區,2008年以來,印度與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的進出口額超過其外貿總額的40%,尤其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增長迅速。儘管印度近年的經濟年均增長為8%,但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印度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降至5.3%,跌破了6%的心理關口。加強與世界經濟中最有活力地區的經貿關係,分享亞太經濟發展的紅利,同時開展區域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刺激經濟增長,就顯得現實而又緊迫。
展開與中國的競爭是印度深層的戰略考慮。中印兩國同為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有不少相似之處,國際上常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層面對兩國加以比較。但隨著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印度對此的心態是複雜的,既羨慕、妒忌,又有不甘落後的焦慮。為了平衡中國快速發展形成的壓力,印度積極與美、日、東南亞相關國家開展安全合作,甚至在南海問題中不合時宜地顯示存在。同時,通過東進太平洋,印度也期望借此對中國與巴基斯坦等其他南亞國家關係的發展形成一定的牽制。
印度涉足亞太事務,也迎合了有關國家不同層面打壓中國的需求。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將印度視為其在亞洲的“關鍵夥伴”,這其中就包含著遏制中國的內容;日本同樣也希望拉印制華,進而構建美日澳印四國框架;越南等部分東南亞國家則希望繼續從印度得到軍事援助,以在南海問題上抗衡中國。
可以說,印度滿懷著大國的抱負進入亞太,希望在此一展身手。儘管印度在實際的外交行為上也注意到平衡與各國間的關係,盡量避免真正意義上的結盟與對抗,但客觀而言,印度的介入為原本處於調整變化中的亞太格局增添了新的變量,對亞太地區秩序的構建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和影響。在亞太舞台上,印度可能不會成為最主要的角色,但卻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值得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