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歷史上沒有的並不等於今天和未來不能有”
“回歸之前部分香港人有一種心態,希望歷史凝固,只看到香港和國家的差異,看不到香港回歸後的機遇。”張志剛說。
現在,香港社會不再只強調“不變”,即將就任行政長官的梁振英就提出,香港要穩中求變,推動香港繼續進步。
“香港百多年來由漁港、通商港,變成世界工廠,再蛻變成金融中心,就是靠港人的靈活多變,每次都能順勢而起。”曾蔭權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說。
香港要“順”的,就是中國迅猛發展的大勢。15年來,中國的崛起不僅給了香港發展廣大的“福地”,而且每當香港遭遇危難,中央政府總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至今已出台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開放赴港個人遊、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等數十項措施,在危難時刻給予香港最有力的支持、最溫暖的擁抱,幫助香港轉“危”為“機”。
2011年8月美國爆發主權債務危機三個月後,曾蔭權曾擔憂香港難以獨善其身,經濟可能在未來經歷幾個季度的艱難時期。但時隔半年,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情已釋然:“到目前為止,香港沒有一家金融機構在這場金融海嘯中倒閉,沒有出現大的金融風險。”
他說:“我們背靠祖國,有一個龐大的市場,在最困難的時期,香港沒有融資的困難。1997年以來,香港的信貸評估連升三級,這也是‘一國兩制’的成果。”
在香港回歸進程扮演重要角色的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回憶說,中英談判初期,英國代表公然說你們這個“一國兩制”是烏托邦,行不通。“我駁斥他,不要忙下結論,將來讓實踐來證明。歷史上沒有的並不等於今天和未來不能有。”
陽光照映著維多利亞港兩岸。曾蔭權在回歸15週年前夕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未見過如此成功的案例。‘一國兩制’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它在近15年的實踐中取得了三贏局面——國家贏了,港人贏了,世界其他國家也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