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放下包袱 努力創造民共對話的空間
——兼論民進黨“台獨”路線轉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26 00:07:34  


 
  三是,大陸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促使國際大環境愈加不利“台獨”的發展,國際社會的“一中框架”愈趨穩固,“台獨”的國際空間日益萎縮。

  對於“大陸因素”的上述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結構和發展趨勢,民進黨的主流缺乏足夠的深刻認識。不僅如此,民進黨還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對大陸:民進黨誤以為大陸急於統一,不能無視民進黨的存在,會遷就民進黨的“台獨”。須知中國大陸作為一個大國是講原則的,大陸不是不清楚民進黨在島內政壇的角色和作用,不是不知道還有40%多的人支持民進黨;也正因為如此,大陸一直希望民進黨能夠拋棄“台獨”這塊“神主牌”,為民共對話合作創造條件和空間,希望民進黨能夠融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循環中,發揮積極的建設性角色,這對兩岸關係有利,對台灣民眾有利,對民進黨也有利。共民之間並無歷史恩怨,大陸的態度一直是真誠的、友善的。儘管如此,但是中國大陸不可能拿原則作交易,無視13億中國人的情感,同一個堅持“台獨黨綱”的政黨打交道攜手合作。民進黨在野時如此,陳水扁執政8年也是如此。這個邏輯大陸變不了,也不會變,大陸別無選擇;更何況時間並不站在民進黨和“台獨”這一邊,拖下去對民進黨的傷害更大。

  對美國:民進黨總以為自己可以居間扮演一些工具性的角色,但過去的經驗早已證明,民進黨乃至台灣當局在美國戰略棋局中的角色始終是被動的,處於從屬地位。美國雖未放棄“以台制華”戰略,不願看到兩岸關係發展走得過快、過近,但是總體上還是希望兩岸和平合作,並不滿意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挑釁與對抗。因此,美對民進黨等“台獨”勢力的支持從來都是有限度的、有條件的。此前中美共同管治陳水扁的“法理台獨”即是典型的案例。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知名台灣問題專家卜睿哲在民進黨選出黨主席後表示,“蘇貞昌面臨的很大挑戰是評估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他必須調整大陸政策。這是民進黨內最具分歧的問題,美方將會觀察如何演進。”③

  (二)對內,民進黨未能全面正確把握主流民意的新趨向,低估國民黨贊同“九二共識”的威力

  一是,民進黨未能深刻體認、積極順應島內社會伴隨兩岸關係改善所形成的新的民意主流,即,民眾期望在統獨之外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第三條道路。這條路線已經受兩場重大選舉的考驗,獲得了島內不分藍綠民眾的廣泛認同與支持。這種不斷強化的民意趨向,對朝野政黨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但是民進黨卻罔顧大勢,忽視了島內大部分民眾的新選擇,深受綠營的牽制,僅僅只注意和滿足少部分民眾的關切,自然它也會被島內多數民眾所忽略、拋棄。

  二是,民進黨低估“九二共識”的作用。過去四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形成了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而這些成果都是兩岸在堅持反對“台獨”、認同“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一全新的形勢和格局是過去民進黨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完全迥異於此前國、民、共三黨混戰的局面,它所產生的政治效應是:首先,國共兩個執政黨攜手合作,在“反獨”和“九二共識”問題上形成“二對一”的態勢;其次,在選舉中,國民黨大打以認同“九二共識”為主軸的“兩岸安定牌”,使選戰的核心演變成是否承認“九二共識”,迫使民進黨現出“台獨”原型,其在兩岸關係上先天不足的弊端得以充分暴露,造成“台獨”和“反中”訴求缺乏著力點,市場被嚴重擠壓。島內不少輿論在評價2012大選時都認為,“這是一場‘支持九二共識’勝過‘否定九二共識’的信任投票”,“選舉結果代表了九二共識的勝利”。④面對“台獨”這一“票房毒藥”和明顯的發展“短板”,民進黨缺乏深刻的反省和應對的經驗,低估了“九二共識”的威力,低估了大多數民眾對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動盪不安的擔憂。由於應對無方,民進黨只是情緒性地“逢中必反、逢馬必反”,為反對而反對,將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對手的失誤上,而不是提出比對手更高明、更能贏得民心的政策。而一旦國民黨的失誤變少,民進黨的發展前景自然黯淡無光。

  民進黨只有放棄“台獨黨綱”進行實質轉型才能真正突破發展瓶頸

  筆者認為,民進黨的路線轉型大體可分為戰略轉型和策略調整兩個層次:前者是指民進黨從根本上放棄“台獨”立場、認同“一個中國”的框架,在兩岸關係上實現具有實質意義的戰略轉型;後者則是指民進黨為了選舉等政治利益淡化“台獨”而進行的策略調整。民進黨只有正本清源,痛下決心,拋棄“台獨”,實現戰略轉型,才能脫胎換骨,為民進黨的長遠健康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一)民進黨“台獨”路線轉型僅停留在策略調整的層次

  對歷史的考察表明,民進黨從未真正認識到放棄“台獨”的極端重要性,只是迫於選舉等外在壓力通過精心包裝和創意模糊對“台獨”進行過幾次策略調整,在“台獨”問題上迄未進行具有實質意義的戰略轉型。

  在民進黨近26年的發展中,較具指標意義的轉型是1999年5月民進黨通過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以“決議文”形式重新詮釋“台獨黨綱”,與僵硬的“台獨黨綱”相比,間接承認了“中華民國”,雖具有一定的意義,但其“台獨”本質未變,只能視為是民進黨為突破發展困境,淡化“台獨”形象,爭取2000年大選勝利而進行的重大策略調整。

  2011年8月民進黨拋出的“十年政綱”也具有相同的特徵。它集中反映了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形勢下不得不進行路線轉型的基本趨向,但其基本仍是主張,在堅持“事實台獨”的前提下,採取“政經分離”的做法,以民主的原則和程式,構建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關係。在對待“台獨”的問題上,只能算作是重回“台灣前途決議文”而已。亦即,經過12年的努力,民進黨在陳水扁“法理台獨”碰壁後,在路線轉型問題上又退回到1999年的認識水準上。

  民進黨的路線轉型涉及諸多因素的複雜互動。過去的經驗顯示,民進黨的“台獨”轉型,在要不要調整問題上,內因大於外因;在如何調整問題上,戰術調整大於戰略調整;在調整幅度上,具有明顯的局限性,難以邁大步、走遠路。民進黨似乎只能迴圈出現為了選舉利益淡化“台獨”而進行的策略轉型,難以進行戰略轉型。有輿論悲觀評價認為,“民進黨遲早會窒息在兩岸政策上”。目前,新任黨主席蘇貞昌對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路線轉型論述不多,只是拋出一些語焉不詳、內涵模糊的文字遊戲,人們對其領導下的民進黨能否真正轉型仍存有很大的疑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