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做一只‘海鷗’挺好的,往返於大洋兩岸,既能掌握海外最新的生物制藥技術和豐富的國際經驗,又能及時了解中國國內的需求,相比逐漸本土化的海歸來說,‘海鷗’不易失去國際化的背景。”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CBA)副會長王永祥8日在廣州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現在很享受“海鷗”的生活。
中國僑網報道,王永祥所指的“海鷗”,是相對於“海龜”(諧音“海歸”)而言,專指那些有海外留學經歷,目前在海外工作、生活,卻又經常因事業往返於海外與中國內地的高級人才。
當天,旅美華人在生物醫藥科技領域的最大團體——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結束在廣東為期3天的經濟考察活動。王永祥告訴記者,儘管他與家人已在美國安居,但仍有創業之心,特別希望能在中國的生物醫藥土壤上耕耘收獲。他在美國開辦了一家生物技術咨詢公司,已和中國內地多個城市的生物制藥企業洽談,現在希望能在廣東找到合作夥伴。
“生物制藥行業是高度規範化的行業,生產設備再好,如果沒有滿足規範化的要求,藥品還是得不到國際認可。我希望能把自己在海外多年的經驗,以及海外生物制藥規範化生產的技術與理念帶到內地,幫助內地的生物制藥企業走向國際。”王永祥說,中國的生物制藥行業依然存在如何與國際接軌的問題。
王永祥表示,最初出於對自身事業再發展的空間、子女教育、回國後生活等實際問題的考慮,徘徊於“歸”與“不歸”之間。現在他已樂於做一只“海鷗”,往返於大洋兩岸,一年中他有一半時間在內地各大城市尋找商機,一半時間在美國處理公司事務。
“如果我完全回到中國創業,那我的生物技術咨詢就會逐漸失去國際化背景,對企業發展很不利;若扎根於海外與中國兩個土壤,能為企業源源不斷地帶來信息、技術及人才等,將更有利於企業發展。”王永祥說,這也不失為兼顧家庭與事業的一種方式。
像王永祥這樣的“海鷗”在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界大有人在。據該協會會長趙玉琪介紹,近年來,該協會的會員企業與中國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多有合作,也有會員在內地建立多個高新生物醫藥企業,僅在廣東落戶的就有5家。
美國某生物醫藥公司總裁楊大俊作為協會的活躍分子,經常帶著旅美華人生物醫藥學者穿梭大洋兩岸,他笑稱自己是資深“海鷗”。目前,他的公司在上海、江蘇泰州等地開設了分公司,將新型抗癌藥品引到中國。
“2005年的時候,我回到內地創業,那時孩子還太小,考慮到教育問題,太太就沒有遷居回來,我那時開始就是‘海鷗’了。現在孩子也長大了,內地也有很多國際學校,教育不是問題,如果有必要,我也可以考慮從‘海鷗’變成‘海龜’。”楊大俊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