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認為,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密碼”。單純從GDP增長的角度看,地方政府競爭居功甚偉,但積累的一系列問題日漸顯現,如重複建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尤為嚴重的是,地方政府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模糊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還為權錢交易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近年來,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傾向愈演愈烈,層層分解下達或變相下達GDP、投資、招商引資、重大項目等各種經濟指標。為了完成這些經濟指標,有的黨政工團齊動員,有的層層考核到街道。
文章說,由於地方政府充當了資源配置的主體,國家宏觀調控發生嚴重扭曲,調控的對象不是市場而是地方政府。地方又普遍追求高增長、大投資,中央為了保證地方的煤電油運供應等,往往形成地方調控中央的局面。以“十二五”規劃中GDP增長指標為例,中央預期目標為7%,各省、區、市的指標加權平均為10.5%,比中央高出50%。這種狀況的普遍出現,責任不在地方,而在相關體制機制不適應發展方式轉型的要求。
界定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並在此基礎之上優化政府結構,涉及行政體制、財稅體制、外貿體制、土地制度、分配制度、價格機制以及社會管理等眾多領域的深化改革。當前,可以先從四方面入手逐步破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