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將推高國內CPI
美國農產品減產,為何導致我國相關期貨產品大幅震蕩?
目前,我國大豆進口對外依存度達80%,對外依存度過高的負面影響已凸顯,而玉米和小麥也存在步大豆後塵的風險。
海關總署本月10日發布的進口重點商品數據顯示,在所有33大類商品中,穀物及穀物粉進口量同比增幅最大。1~6月份,穀物及穀物粉進口191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283%。
穀物中,玉米、小麥和水稻等三大主糧進口量激增。根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今年1~5月,小麥進口197.6萬噸,同比增618.8%;玉米進口187.7萬噸,去年同期進口僅2.5萬噸;稻穀和大米進口97.3萬噸,同比增217.1%;大麥進口135.0萬噸,同比增100.9%。
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副主任左常升說:“三大主糧進口量大幅度增長的趨勢很明顯,全年的進口量也會比較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中國大量進口大豆,大豆價格上漲必然進一步影響食用油,而豆粕價格上漲又會推動國內飼料價格的上揚,並傳導到肉類領域,但這會有一個過程。
對於糧食上半年進口飆升引發的擔憂,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表示,儘管糧食進口增幅較大,但是絕對量並不大,特別是與國內糧食產量相比,進口所占的比重還是比較小。
中華元智庫創辦人張庭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決定市場價格的主要是變量,是缺口的價格,糧食缺口部分的價格往上推,會推動國內糧價的上漲。“由於中國需要通過進口糧食來彌補缺口,進口價格將決定中國糧食的底價 (除非政府大規模補貼),國際糧價的大漲將再次推高中國的CPI。未來3個月內,中國CPI將很快探底,並將開啟新一輪上漲周期。”
李國祥也指出,中國現在糧食的自給率已經到了90%以下,國內糧價對世界糧價的聯動反應比較敏感,加上世界農產品的金融化,糧價往往是由信息決定價格的波動。因此,中國尤需注意糧食安全。
張庭賓說,去年6月份是國際石油和糧食價格的階段性頂峰,也正是中國CPI增幅的頂峰;一年以來,隨著國際石油和糧食價格的回調,中國的CPI增速也下降到了2.2%,其表現了高度一致性,“今年CPI也會隨著世界糧價出現上漲的走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