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便如此,從國際經驗來看,權威信息依然有跑快的時間,不實傳言仍然有擠壓的空間。
比如,就死傷人數來說,從判斷失蹤到確認傷亡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否可以滾動發布,先報失蹤人數,再報死亡人數?從發現死者到確認身份需要一套程序,但是否可以先報死亡人數,再報死者身份?民間傳言或許不夠準確,但是否可以當作線索去核實,既回應關切又查漏補缺?信息公開不是一個靜態結果,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利用多種信息渠道及時回應公眾關切,我們就能更好地保證群眾知情權,最大限度地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同支持。
在這個意義上,學習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規律,尊重自媒體時代的輿情發展規律,正視權利意識高漲下的社會關切,善於在互動回應中建立公信力,是各級治理者必備的執政素養。事實上,相對於“負面消息”,人們更關注的是政府對待“負面消息”的態度。正如一位網友就傷亡數字在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上留言:“勇於面對,才能努力解決;努力解決,才能贏得民心。”
也是在這幾天,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強調,“因災死亡情況及時向社會公布”。只有“公開”與“及時”連在一起,提速信息發布,提高發布質量,才能真正地以人為本,為死傷人數“脫敏”,也才能如恩格斯所言,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比平時更多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