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日四十年合作是主題 多原因致互信機制缺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03 14:02:07  


 
  合作與競爭

  合作是主題,但也存在摩擦。比如中日雙邊貿易額從1972年到2011年飛速增長,人員往來由1萬人次增長到570萬人次,中國常住日本人口近100萬,日本常住中國20萬,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為2萬,在日的中國留學生為12萬。日本對華投資700多億美元;在華的企業有2萬多家,間接雇傭了1000萬人。

  近年來中日雙方的角色在互換:中國對日投資超過100億,中國企業併購日本企業的速度加快,日本媒體驚呼“中國在購買日本”。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老齡化的日本需要中國市場,日本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去年僅自然死亡就減少了12萬人。日本教授曾開玩笑:“中國人不用害怕侵略,照這個速度500年後日本列島上就只剩下1個日本人了。”日本對華出口占到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20%,中國對日出口占到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0%,日本成為中國排在歐盟、美國、東盟之後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與此同時,中國也需要日本的技術提高產業結構,特別是在節能、環保領域。未來在構建一種以中日為核心的“東亞共同體”中,中日之間的合作也很有必要。

  但中日之間缺乏一種互信的機制,兩國之間的感情很冷淡。2011年8月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兩國國民都認為中日關係非常重要,這已經成為常識;但中國公眾對日好感度為28.6%,下降10%;日本公眾對華好感度為20.8%,下降6.5%。其中58.4%的中國公眾、63.29%的日本公眾認為原因在於領土問題。原因其次是中日缺少互信(25.6%、31.6%)。根據2012年4月輿論調查:喜歡日本的中國人占30%,喜歡中國的日本人占20%。

  缺乏互信機制的原因

  第一是對中國迅速發展的相互適應。以往常常是日本作為一個強者,中國處於弱勢位置。現在由於中國發展快,日本壓力很大。比如1992年中國的GDP為日本當年的12.7%,2010年則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從1997年到2007年10年間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了6倍多,去年(2011年)我國的財政收入相當於日本國家預算的兩倍,而且其國家預算的近半是依靠發行國債;這樣的發展速度確實給日本帶來壓力。

  第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艱難改革。改革均是由易到難。經濟是考慮怎樣做最有效率,而政治是考慮怎樣分配最合適。中國目前的狀況,收入分配嚴重不均,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而日本社會則失去發展的動力,如果不改革就會走下坡路。在這一點上,兩國都需要堅決改革才會有希望。但艱難的改革需要民意的支持,因而執政者有時會借助民族主義情緒。

  第三是領土與領海糾紛。日本是個島國,領土觀念與中國人有本質的差別。由於人多地少,日本人具有很強烈的土地意識,甚至當年日本投降時有人想到“滿洲”去投降,想在那邊投降後獲得土地。所以日本對於領土、領海問題的堅決程度令我們咋舌。

  第四是軍事安全問題。隨著經濟逐步發展,我們的軍費開支也逐漸增多,目前排世界第二(外國估計為1400億美元),美國第一(7000億美元),遠遠超過日本(近600億美元)。之前我們會為日本龐大的軍費支出感到憂慮,現在換成日本人擔心也是正常的。

  第五是地區主導權及國際影響力的競爭。在南海問題、湄公河護航問題上日本頻頻施展話語權,表明了在與中國爭奪東亞地區的政治經濟主導權。

  第六是歷史問題的陰影。日本對中國的多次侵略等歷史問題在中國人心中留下永遠的傷痕,因此這也成為影響中日互信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將來歷史問題的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淡。

  第七是美國因素的影響。按基辛格的話來說:不好不壞的中日關係對美國是最有利的。因此美國會盡可能地阻止中日關係過好或過壞,以維持其在亞太地區利益的最大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