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日,故宮午門前水洩不通。 |
中評社香港10月12日電/日本《朝日新聞》10月11日載文《國慶長假“破壞式旅遊”惹爭議》,摘要如下:
中國國慶黃金周假期已經結束,期間國民旅遊熱情的高漲引人注目。雖然經濟前景不容樂觀,但是國民還在不斷享受經濟急速成長帶來的成果。被揶揄為“破壞式旅遊”的遊客道德低下等現象,折射出了大國尚不成熟的一面。
由於今年中秋節(9月30日)和國慶節(10月1日)相連,假期比往年較長,從9月30日到10月7日連休8天。據統計,長假中國國內共有4.25億人次出門旅遊,旅遊收入達到了2105億元人民幣。與去年相比,旅遊人數和收入都增加了4成有餘。
然而,旅遊景點的狀況混亂不堪。位於甘肅省敦煌郊外沙漠中的鳴沙山,長假期間每天有近8千名遊客蜂擁而至,參加騎駱駝游沙漠的旅遊項目。據說,當地的駱駝被迫從清晨5點半工作至夜晚10點半,其中有2頭甚至死於勞累過度。
在中國五岳之一的陝西省華山,由於纜車和巴士的運輸能力有限,導致數千名遊客深夜滯留山中。徒步下山的遊客要求退款而與景區產生小摩擦,甚至還發生了被刀具刺傷的事件。
除此之外,提高遊客的道德水平也是一項課題。在賞月勝地海南島三亞的沙灘上,散亂著遊客留下來的約50噸垃圾。還有報道稱,站在萬里長城的城墻垛口上留影,或是在世界遺產天壇公園的墻壁上胡亂塗畫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中國媒體把這樣的現象批判為“破壞式旅遊”,同時還刊登了專家們的建議。比如,基於對旅遊景點文物和生態的保護採取預約制入場,貫徹實行道德教育等措施。此外,完善休假分散化和帶薪休假制度,以及轉變只依賴門票創造利益的商業模式等也不失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