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電/英國《金融時報》17日刊文稱,美國在奧巴馬和羅姆尼之間做出選擇後,中國也將向外界展示新一屆最高領導層。不論是否巧合,美中領導人換屆提醒人們,兩個大國間的關係將給未來數十年國際秩序帶來深遠影響。美中能否友好相處具有重要意義,不誇張地說,它將決定我們要面對的是戰爭還是和平。
與我交談過的每一位有長期駐華經歷的西方官員都提醒我,西方對中國的內在運作機制知之甚少。中國已向世界開放自己的經濟,但其政治特點及運作機制仍很不透明。中國崛起的事實讓這代領導人較前任更加自信。但自信是否會發展為自大,果敢是否會發展為擴張主義?
在華盛頓,官員們在談論中國外交政策中的三派觀點。第一派觀點是“中國應韜光養晦”的訓誡———該原則使鴿派和鷹派達成巧妙妥協。鴿派得到關於外交衝突不會妨礙國內發展的保證;鷹派則由此相信,當中國足夠強大時屬於自己的時刻就會到來。鄧小平的這一至理名言至今仍有不少擁護者。第二派認為即使中國實力變強大了,與美國衝突對中國也幾乎沒好處:互相依存是中美政治與經濟生活的現實。但該觀點得到的支持已有所減弱。第三派認為,中國已忍受了足夠多的屈辱,在國際事務中恢復自身應有身份和地位的時機已成熟。這派觀點在解放軍中有不少支持者。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經濟暴露的問題。一些人認為美國將迎來一輪不可阻擋的衰落,另一些人則沒那麼肯定。美國仍擁有許多優勢,從人口結構、地緣環境到科技實力。雖然中國國內沒出現要求施行西式民主的強烈呼聲,但數字媒體充斥著要求政府更負責以及要求制止助長超富階層炫耀式消費的腐敗行為的呼聲。
任何關係都由兩方面構成。如果我們可以合乎情理地認為更果敢的中國預示著危險,那美國是否會採取措施來影響中國、使其從零和思維轉向大國政治?美國總統選舉中出現的言論,根本無助於提振人們對美中關係的信心。奧巴馬將“重心”轉向亞洲的舉措已在北京引發反衝。近期海上爭端驟然惡化並不全是中國的錯。美國的回歸為中國某些鄰國壯了膽。有些時候,中國政府有關“其他方面先破壞現狀”的指責是有一定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