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關係”只是表面現象
文章認為,二戰結束以來,看似日本是被美國牢牢地控制著,外交政策上沒有過多的發揮餘地,但如果對歷史事件條分縷析之後,可以看出事實與想象背道而馳,更多的卻是美國反被日本牽著鼻子走。
具體而言,從舊金山和約的簽訂、到日美安保條約的生效,再到後來日美簽署“歸還沖繩協定”,美國向日本移交沖繩地區的施政權等,直至最近一段時期,日本不斷修改相關的海洋法及涉及國家安全的諸多法律,伺機擴充其領海專屬經濟區的範圍,並將自衛隊的觸角延伸至印度洋、中東地區、非洲大陸、拉美地區等,向世界傳遞了日本軍事力量的實質性存在。更為重要的是,日本的這條軍事擴張道路,實際上恰恰是在美國吸取了二戰的沉痛教訓,意圖“竭力遏制日本軍事成長”的戰略指導思想的投影下,逐漸成長起來的。從隱晦走向透明,從幕後走入前台,歷屆日本政府在促成“軍事成長”的道路上可謂煞費苦心。
不僅僅在軍事方面,日本經濟、政治的成長與成熟,也逐一折射出日本對美國的迂回戰略。眾所周知,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在二戰之後的短時期內,就立刻恢復了“元氣”,而且僅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即重回世界經濟的中心位置,其中與美國所發動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侵略戰爭息息相關。換言之,正是“戰爭特需”所創造的巨大經濟需求,幫助日本逐漸擺脫了“生產力不足、內需不旺盛”的沉重經濟包袱,並重新建立起國內製造業的相關基礎設施,改善了生產條件及市場條件。
這裡,有必要提一下“廣場協議”這一重要的經濟事件。在今天,“廣場協議”仍被很多學者或政治家視為是美國壓制日本經濟發展的“政治陰謀”,即,由於美國擔憂會被急速發展的日本經濟所超越,從而動搖美國在全球政治和經濟秩序中的核心領導地位,所以,針對日元匯率實施了一次“外科手術”般的治理,並一舉將日本經濟引入萎靡不振的死胡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廣場協議”簽署之後,日元匯率一路飆升,為日本企業海外的大規模併購創造了絕佳的條件,也正式開啟了日本經濟全球布局的大幕,日元的國際化道路也變得愈發平坦、順暢。由此可見,儘管日本的經濟發展在此過程中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並被打上“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等標簽,但若從國家總體的發展戰略高度來看,這種代價的付出是如此重要,甚至是一個必要的成本。
美為何會“天真地誤判”
文章表示,美國之所以會對日本產生戰略誤判,其根本原因或許主要源自以下諸多方面。
其一,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就始終保有“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心理優勢。儘管美國在二戰期間,曾付出過珍珠港的沉痛損失,但當前更多留在美國人回憶中的,是二戰中美國大兵驍勇善戰的故事經歷,是美國軍隊橫掃法西斯政權的輝煌成就。對於美國人而言,日本只是二戰中的一個敗將,而且在戰後被美國人搞得完全沒有了脾氣。因此,心理上的傳統優勢成為主導美國對日戰略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
其二,二戰結束以來,日本政府基本堅守了對美亦步亦趨、惟命是從的戰略思想,甚至一度放棄了軍事、經濟,甚至是國內政治的主導權。正是因為美國在控制日本內政方面完全沉浸在“權力最大化”的優越感中,致使其對日本深藏不露的對美戰略及對外戰略產生麻痹和放鬆。這也為日本政治、經濟,甚至是軍事的逐漸強大,創造了必要的發展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