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2日電/美國《僑報》10月19日載文《中國“保釣”需兼顧當前與長遠》,摘要如下:
中國外交無疑面對各種新老問題,釣魚島只是其中之一。問題包含“事、人、物”,如何面對,抑或如何取舍,關鍵在於分清當前與長遠。
以釣魚島問題而言,“事 ”乃在於日本政府購島導致中日關係急轉直下,隨之而來的課題是中方如何處理。
“人”是“事”中的關鍵。如何處理“人”(關鍵人物),攸關“事”的解決。於是,才有對“人”的歸類評價。比如,釣魚島事件中,日本現任首相野田佳彥與最大在野黨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就是兩個關鍵人物。把安倍擺到與野田同等位置,是因為媒體分析,前者取代後者出任日本首相“只是時間問題”,共同社本月的調查顯示,自民黨支持率已上升至30.4%,比上月升11.1%;而民主黨支持率只有12.3%。
日本《產經新聞》14日刊文稱,“近日在中國的對日當局人士內部開始出現一種觀點,認為現在與野田政權談判已沒有意義,修復日中關係只能期待下一屆日本政府。比較而言,安倍2006年任首相後旋即訪華,對改善日中關係意願強烈,因此中方對‘安倍政權’抱有期待。”
中國一些媒體習慣於將一些外國政客以“鴿派”、“鷹派”來劃線,安倍晉三則是老“鷹派”。
中國相當一些高層人士並不討厭“鷹派”,是有“歷史情結”的,比如曾號稱一當選美國總統就與中國斷交而與台灣複交的裡根,其總統任內非但未與中國斷交,反而將中美關係發展到新高度;“鷹派”色彩濃厚的尼克松還出人意料地突訪,打開美中化敵為友之門。即以安倍晉三來說,當年中國對他當選日本首相正感憂慮之際,他將上任後第一個出訪的國家鎖定中國,且在任內未參拜靖國神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