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傳合 山東淄博 金融
“我們發出去1000多份邀請函,卻沒有一家企業或者個人肯回應。”記者從貴州省教育廳下屬分支機構——貴州省教育發展基金會了解到,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來,該基金遭遇“零捐助”尷尬,發出千餘封邀請函無一回應。省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憶江表示,希望社會公眾不要對公益慈善機構“一棒子打死”,多伸出援助之手,以愛心為貧困學子撐起一片藍天。(工人日報20日報道)
應當說,“零捐助”的結果令人難以釋懷。“ 光寬和慈善,不忤於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這是《魏書•崔光傳》對慈善一詞的詮釋。所謂的慈善,就是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一種不附加要求的善舉。既然是不附加任何要求,就不該出現“零捐助”的結果。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慈善是不帶有任何功利性色彩的,有的只是公益性的善舉和義舉。雖然經歷‘郭美美事件’後,公益慈善機構的公信力遭到了質疑,但不可因此而因噎廢食,裹足不前,畢竟郭美美事件’是個別現象。自然,目前我國的慈善機構管理和慈善項目管理還不盡人意,還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包括操作程序不夠透明,個別慈善資金濫用和腐敗現象等。但我們更應該看到,近年來我國的慈善事業有了長足發展,慈善捐贈規模逐年擴大,慈善事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些捐贈項目和重大捐贈活動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社會影響,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
為此,一方面,作為企業和公民,應該大力弘揚慈善精神,以仁慈之心對待慈善事業,不因“慈小善小而不為”,一如既往熱心慈善事業,將慈善愛心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慈善事業信息公開程度,優化慈善工作者隊伍,規範使用慈善資金,進而提高慈善事業的公信力和運行效率,恢復公眾對慈善結構的信心。讓慈善事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