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系讀書時,王小磊寫出了自己第一部小說。那是大四的時候所寫的一個網絡遊戲的“同人”。所謂“同人”小說,其實就是愛好者根據原作品裡的人物和基本情節,自己進行再創作,所寫出來的小說。王小磊說,自己那時候真的是“寫著玩兒”的。
沒想到,這位“非典型文學青年”居然就此踏上了以創作為生的路。
他經常“寫著寫著就興奮了”。有時候,寫得過於激動了,還會手舞足蹈。
有一次,他抱著筆記本在肯德基碼字,正好寫到一段讓他特別激動的情節。到了關鍵時刻,王小磊整個人都融在了自己構思的情節中,情緒也隨著主人公的遭遇波瀾起伏。當時他正帶著耳機,耳邊的音樂也配合情緒,不知不覺,他已經淚流滿面。
就在這個時候,王小磊感覺有人拍他的肩膀,回頭看去,卻是個在肯德基用餐的小孩兒,正看著他,帶著一臉的同情,遞給他一根玉米棒。
網絡文學裡,“速成”與“速朽”並存
成功網絡作家的財富令許多傳統作家望塵莫及。但“中國作家富豪排行榜”創始人曾下過這樣的判斷:“絕大多數作家收入比不上公司白領。”
不久前,位於北京的中國作協大樓裡,舉辦了一個傳統作家與網絡作家結對交友的活動。按照作協的分類安排,傳統作家麥家的“對子”是網絡作家“天蠶土豆”。在傳統作家中,麥家顯然“商業化”程度較高,他當年以深具偵探懸疑風格的作品獲茅盾文學獎時,還引發了一些爭議。“天蠶土豆”每天差不多要寫一萬字,“低於這個數字就不能保證點擊量”,而麥家寫小說,一天最多只能寫2000字。
對於這一點,麥家認為,“速度決定了他們的質量無法保證,網絡讀者更在乎感官刺激。”
對網絡作家來說,創作速度基本是和點擊量掛鈎的,寫得越快,讀者越買賬,給你投月票的人就越多,最後算下來,都是實打實的經濟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