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列入起草議程開始,有關《工資條例》的傳聞就未中斷,諸如《條例》“有望年內出台”的消息,屢次傳出,又屢次被證偽。被寄予厚望的《工資條例》不僅在內容上缺乏清晰、具體的改革方向,其制定議程也十分封閉,《條例》走到了哪一步,面臨著怎樣的內部博弈,還要多久落地,外界都無從知曉。目前,“《條例》已經夭折”的信息,也不是正式官方表態,現在還很難判定真偽,但可以肯定的是,《條例》運作的這種封閉狀態是有待商榷的。
收入分配改革中,以勞動報酬為代表的初次分配是基礎,也是再分配的財稅、福利政策改革的參照。所以,面向初次分配的《工資條例》,遇到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工資條例》中包括工資增長機制、同工同酬、工資集體協商機制等,也不是什麼爭議話題,它們理應是市場經濟走向規範、成熟後的配套機制,這些“常識”問題走入執行如此艱難,正是由於對傳統分配體制的打破相對較深,甚至直接指向了壟斷行業。
知易行難,是幾乎所有改革都要面臨的問題,何況收入分配這種牽涉全局的任務。但即便如此,對傳統利益格局觸動更深,是不是就一定意味著改革博弈就更難找到突破口?其實未必,利益格局調整是技術性問題,對改革狀態的把握、呈現同樣是技術性的,換言之,影響收入分配改革走向的,是利益調整方對傳統分配體制的依賴程度,是改革的決心和動力,其實也是以怎樣的方式和狀態進行改革的問題,夠不夠開放、透明,議程設置合不合理,等等。
關於收入分配改革,人們會自然地認為博弈困難,所以改革困難,至於為何博弈困難,多半會理解為既得利益群體的阻力太大,所以包括《工資條例》在內的分配調整任務的複雜性和艱巨性,被既得利益者這樣一個概念一筆帶過。但問題是,既得利益者到底代表了一個什麼樣的群體,在收入分配改革的不同條塊中,既得利益者的構成又是什麼,他們有怎樣的見解和訴求,這些都是模糊的。換言之,很多改革支持者不知道博弈的具體對象到底是誰,他們是怎樣在發生和影響改革走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