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新華社今天發表特稿,題為“和平發展開新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紀實”。文章全文如下。
台灣問題,至關重要,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中華民族前途命運。
12年前,陳水扁執政後一步步將兩岸關係推向險境,台灣海峽風高浪急,險象環生。12年後,兩岸關係已風平浪緩,台灣海峽“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是什麼讓台海局勢走向出現歷史性轉折?是什麼讓兩岸關係峰迴路轉?無可爭辯的事實給出了答案——
在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和一系列政策主張,團結兩岸同胞,取得反“台獨”鬥爭的重大勝利,推動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是台灣之幸,這是兩岸同胞之幸,這是中華民族之幸。
(小標題)“海峽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把兩岸關係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胡錦濤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1949年後,海峽兩岸對峙長達數十載,台灣海峽成為兩岸中國人、海內外中華兒女最深、最痛的歷史傷痕。
弭平這一傷痕,完成國家統一,無非兩條道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提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而後,從“一綱四目”到“葉九條”,從鄧小平同志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到江澤民同志發表八項主張,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不斷豐富和發展對台工作大政方針,探尋著和平統一的可行路徑。
1987年兩岸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同胞開始了暌違38年之久後的來往。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1992年達成“九二共識”後,啟動了兩會會談和協商,兩岸同胞交往逐漸密切。
正當人們期盼兩岸關係更上一層樓之時,李登輝先是於1995年6月訪美進行分裂活動,後又於1999年7月拋出“兩國論”分裂主張,一再破壞兩會商談進程。2000年5月,奉行“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上台,陳水扁不久拋出“一邊一國”論,兩岸關係再陷低潮。
“陳水扁2004年連任後處心積慮地通過‘憲改’、‘入聯公投’推動‘台灣法理獨立’,‘台獨’的現實危險性明顯增加。”時任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的陳雲林回憶說。
台灣處在往何處去的緊要關頭,兩岸關係處在危機的緊要關頭。在這個時刻,黨中央一方面加強對“台獨”分裂勢力的遏制,保持高壓態勢;另一方面,“不畏浮雲遮望眼”,絕不放棄和平統一的努力,積極爭取台灣主要黨派和廣大台灣同胞,與大陸方面形成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分裂、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力量。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反對分裂國家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決不會有絲毫猶豫、含糊和退讓”。他強調,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四個決不”,擲地有聲。
“對‘法理台獨’,中央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予以堅決打擊和有效遏制。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陳雲林說。
這部重要法律,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爭取和平統一的最大誠意和全中國人民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共同意志與堅定決心,有力震懾了“台獨”分裂勢力。
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認識到,陳水扁當局的“台獨”分裂活動將兩岸關繫帶到了緊張動蕩的地步。國民黨和泛藍陣營也感到,必須向台灣民眾更加明確地昭示有別於陳水扁當局“台獨”分裂活動的另外一種選擇、另外一種願景。
“我們必須說出實話,讓兩岸重回上世紀90年代的交流協商。”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說,“和解一點都不難,只要誠實面對自己和面對大局。”
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和胡錦濤總書記向連戰主席發出訪問大陸的邀請。連戰和國民黨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決心,作出了“正確的歷史性抉擇”。
2005年4月26日,連戰率團訪問大陸。4月29日下午3時整,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胡錦濤與連戰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這一刻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史冊上。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兩黨領導人隨後舉行會談併發布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這兩個近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政黨,在新的形勢下,在反對“台獨”、認同“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共同宣示攜手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光明前景。
緊接著,親民黨主席宋楚瑜5月5日率團前來大陸展開“搭橋之旅”。5月12日,胡錦濤和宋楚瑜在北京舉行會談,併發表了會談公報。
連戰、宋楚瑜來訪以及隨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親民黨積極落實兩黨領導人會談達成的各項共識,以政黨交流帶動兩岸各項交流,沉重打擊了“台獨”分裂勢力的囂張氣焰,引導了島內的新民意。
2008年3月22日,陳水扁當局和“台獨”分裂勢力企圖通過“入聯公投”謀求“法理台獨”的圖謀遭到嚴重挫敗。認同“九二共識”、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
“在新世紀之初這場‘合’與‘分’、‘和’與‘亂’的較量中,我們運用和平方式來解決爭端,使兩岸關係擺脫長期以來的動蕩不安,最大程度地捍衛了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這在民族發展史上顯得尤為可貴,需要更多的勇氣。”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經過這場較量,台海局勢的高危期宣告終結,兩岸關係迎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小標題)“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懈努力,緊緊依靠兩岸同胞,就一定能夠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胡錦濤
從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到推動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進而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新局面,中央對台方針政策既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台灣輿論認為,大陸對台政策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更加務實,也更加自信。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指出,“促成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關鍵因素,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張”。
2003年3月1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台灣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們要堅決貫徹十六大提出的今後一個時期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把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繼續推向前進。”
胡錦濤總書記就做好新形勢下對台工作發表了四點意見。他表示,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是當前台灣民心所向。大陸方面願意與台灣各黨派和各界人士就發展兩岸關係、推進和平統一交換意見,要爭取廣大台灣同胞理解和支持我們的方針政策,同我們一道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2005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與來訪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中,闡述了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政策主張。2006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出席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兩岸代表時,首次提出“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的重要主張。2007年10月,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2008年春,陳水扁下台,台海局勢出現重大積極變化。如何進一步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成為海峽兩岸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兩岸同胞高度關注。
在這個重要關頭,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全面系統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論斷,回答了為什麼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怎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問題,確立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各項政策,號召兩岸同胞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講話為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兩岸關係勾勒出清晰的“路線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賈慶林2009年12月30日在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座談會上指出,從根本上說,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我們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作出爭取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科學論斷。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強調對台工作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注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國家和平發展戰略的有機聯繫,強調在推進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開闢兩岸關係發展道路。
“這樣一種從全民族根本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兩岸關係的全新思維,超越了歷史恩怨、黨派利益和雙方的固有矛盾,展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闢未來的豁達境界。”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原理事長鄭必堅表示。
(小標題)“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歸宿。”——胡錦濤
把握良機,開創新局。兩岸關係發展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國共兩黨、兩岸雙方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開啟了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新篇章。
2008年5月28日,胡錦濤總書記同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舉行新形勢下兩黨領導人首次會談。會談結束後十多個小時,台灣海基會便接到海協會的協商邀請。半個月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和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北京舉行會談,中斷9年的兩岸制度化協商再度啟動。
8次會談,18項協議,兩岸恢復製度化協商後結出纍纍碩果,被江丙坤形象地比喻為架設在台灣海峽上的18條“雙向交流高速公路”。
“一路從‘八’開始,八八八,發發發。這不只是希望海基會一路發,更希望兩岸關係將來一路發。”他今年9月27日卸任時這樣解讀18項協議的寓意。
2008年12月15日,兩岸同胞翹首以待30年之久的空運、海運直航和直接通郵同步實施,兩岸“一日生活圈”悄然成型,縮短了台海兩岸的地理與心理距離,兩岸關係進入大交流、大合作的新時代。
目前,台灣在大陸投資的廠家超過8.7萬家,總投資超過560億美元。2011年兩岸貿易額首次突破1600億美元。大陸現為台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夥伴及第二大進口夥伴、第一大順差來源地與第一大投資地。
“台灣是小池子,大陸是大湖。”伴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腳步,百萬台胞蜂擁而至大陸,在這片廣袤的熱土上創業、工作、求學,安居樂業。
象王洗衣董事長黃進能1998年在上海開了第一家洗衣店,如今已構建了遍佈大陸各地約600家門店的“洗衣王國”。
相比創業之初兩岸關繫緊張帶來的“失望、無奈和無助”,黃進能感慨萬千。他說:“兩岸關係的穩定和大陸市場的快速發展,為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感恩,一定要把握!”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像黃進能一樣,很多台商把家安在大陸,與大陸同胞朝夕相處。
“我是上海第一代,我的孩子就是上海第二代!”黃進能帶著濃厚的台灣鄉音告訴記者,他的孩子在上海當地普通小學上學,會講一口熟練的上海話。
出生在台灣南投的高嘉駿1997年9月到大陸求學,先後在福建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並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2009年,他被福建中醫學院聘用,成為首位被大陸高校錄用為編內大學教師的台灣學生。
“隨著大陸經濟的起飛,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來到大陸學習、就業。如果能留下來工作,肯定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高嘉駿這樣解釋自己前來大陸就學、工作的初衷。
三四十年前,台灣有句話叫“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如今,這句話被改成“來來來,來北大;去去去,去大陸”。據台灣教育部門統計,目前到大陸就讀大學且具有正式學籍的台灣學生約有1.5萬人。
發展兩岸關係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虱目魚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食用魚種,在台灣至少有300年的養殖歷史。借著和平發展東風,虱目魚近幾年開始進入大陸市場。
2011年,台南市學甲鎮食品公司組織當地首批100戶養殖戶與上海水產集團簽訂契作合約。參與契作的養殖戶林麗足告訴記者,與以往靠天吃飯不同,與大陸的契作讓養殖戶的收入穩定多了。她家2011年供契作的虱目魚有3萬台斤,收入達21萬元新台幣。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實施近兩年來,台灣工商界特別是中小企業、基層民眾普遍受益。台方統計顯示,從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ECFA早收計劃累計為台灣企業減免關稅2.25億美元。
與此同時,大陸同胞到台灣旅遊、求學、工作日漸增多。兩岸人員往來也大幅增加,由2002年的380萬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710萬人次,今年有望突破800萬人次。
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台北聽障奧運會……在大型賽事、展會中,兩岸同胞共襄盛舉,同享榮光;當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席捲全球,大陸及時出台為台灣經濟紓困的政策措施,兩岸風雨同舟,共克時艱。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台灣“莫拉克”風災、大陸西南地區旱災、青海玉樹強烈地震……每逢天災,兩岸同胞都感同身受,患難與共。
在台灣同胞關心的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上,大陸方面也充分釋放了善意,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解決了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和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等問題。4年多來,兩岸雙方減少了在涉外事務中的內耗。
“兩岸老百姓真正成為兩岸交流的主體並從中受益,這為兩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建立了基礎。正是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兩岸人民才能去除彼此間的誤解和敵意,最終建立共同的價值與利益聯繫。”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和風拂海峽,家和萬事興。
60多年來,兩岸在不同的發展道路上共同追求中華民族的富強和現代化,各自以不同方式創造出的驕人經濟成就。
“儘管兩岸走過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但我們始終認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2010年4月10日在會見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的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錢復一行時強調。他說:“只要兩岸雙方都能從兩岸同胞一家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什麼問題都好商量,什麼問題都能夠解決。”
和平發展給兩岸同胞帶來的最顯著變化和最重要成果,是兩岸同胞一百多年來首次有這樣的難得機遇和良好條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2011年3月,大陸“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把發展兩岸關係專門列為一章。而幾乎同期,台灣當局提出的“開創黃金十年”的政策藍圖中,加強兩岸產業對接也是重點之一。海峽兩岸經濟發展規劃首度出現“交集”,這在以往兩岸關係史上是不可想像的。
“萬眾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這是孫中山先生的遺願。
偉人的遺願,一語道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共同追求。在和平發展新時期,這是兩岸民心所向,也是時代潮流所趨。大潮澎湃,莫之能禦。誰再想逆潮流而動、背民心所向,只能被人民、被時代拋棄。
今年1月舉行的台灣地區新一屆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是兩岸關係改善新形勢下舉行的首次台灣大選。兩岸議題首度在台灣的重大選舉中作為正面因素出現。
選舉結果顯示,大多數台灣選民表達了認同“九二共識”,希望台海局勢穩定和兩岸交流合作繼續擴大、協商談判持續推進的願望,堅定選擇了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今年3月2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指出,“當前兩岸關係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面臨著繼往開來的新形勢”,兩岸雙方“應該不斷鞏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創新局”。
吳伯雄表示:“堅持‘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重要的政治互信。海峽兩岸並非國與國的關係。根據雙方現行體制和相關規定,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真正做到中華民族不再內戰,海峽兩岸不再內耗,讓兩岸同胞、所有中華兒女擁有充滿光明的願景,這是兩黨應該共同奮鬥的目標。”
迫於兩岸關係現實和台灣民意壓力,敗選後,民進黨務實派要求該黨反思“逢中必反”、負面操作兩岸議題的慣常做法,務實面對大陸,調整兩岸政策。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更在今年10月以台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身份來大陸參訪,邁出民進黨代表性人物訪問大陸的第一步。
“這從一個側面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從‘理念’變為現實,影響到台灣社會各個階層,與民生經濟緊密結合,為台灣民眾所認同,為台灣主要黨派所不能漠視與抗拒。”長期研究民進黨問題的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說。
這些年兩岸關係擺脫長期動蕩不安,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充分展現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不僅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也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
“過去的四年,可以說是對台工作開創新局面的四年,是台海局勢最為安定祥和的四年,是兩岸關係發展成果最為豐碩的四年,也是我們黨推進和平統一進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年。”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這樣總結。
(小標題)“兩黨和兩岸雙方應該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向前邁進,不斷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胡錦濤
十年耕耘,碩果纍纍。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開闢與推進,不僅在60多年的兩岸關係史上具有分水嶺的意義,而且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充沛的動力,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主要啟示包括:一是處理兩岸關係必須與中華民族整體戰略相協調,必須和兩岸人民共同利益相協調;二是對台方針政策要與時俱進;三是作為有世界影響的大國,我們處理台灣問題要注意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既考慮自身利益,也要顧及地區安全和國際和平,有歷史、宏觀、世界、文化的觀照。
最重要的啟示是要繼續運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對台工作實踐,堅持在發展的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全面協調推進兩岸關係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因素。
當前,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新形勢的主要特徵,深化兩岸各領域合作成為下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不斷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努力拓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需要兩岸雙方以更大的勇氣、更堅定的信心、更高超的智慧,堅持正確方向,排除各種干擾,合力破解難題。
——要鞏固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是保持兩岸關係正確方向的首要關鍵。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促進兩岸雙方就確立和鞏固一個中國框架形成更為清晰的認知和一致立場,從而為兩岸關係向前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動力,開闢更寬廣的道路。
——要繼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擴大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這是當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優先和重點。要加快推動ECFA後續商談,努力推進兩岸金融合作、產業合作,鼓勵雙向投資,繼續關心大陸台資企業發展。要努力增加和平發展紅利,惠及更多的企業和普通民眾。
——要加強兩岸文教交流,深化兩岸同胞的感情融合。兩岸同胞同源同宗,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要不斷深化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鞏固交流機制,創新交流形式,提高交流品質,注重交流效果,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夯實文化基礎、提供精神支撐。
——要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基礎,不斷擴大兩岸民眾的支持和參與。鼓勵更多的兩岸同胞尤其是台灣同胞投身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潮中,匯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增強兩岸同胞共同實現民族復興的內在動力。
道路已經打開,方向已經明確。時代在召喚,民族在召喚,人民在召喚。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胡錦濤總書記今年9月7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會見連戰先生時表示——
“兩黨選擇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方向是正確的,前景是光明的。兩黨和兩岸雙方應該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向前邁進,不斷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