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已是副省級官員的張高麗前往北京,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學習。1993年,張高麗升任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成為省委常委的他進入由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謝非主政(1991年1月至1998年3月)的廣東省核心決策層。
1997年,在副省長職務上快任滿10年之際,張高麗卸去省政府職務,以廣東省委常委身份接替厲有為轉兼深圳市委書記,並在1998年晉升為廣東省委副書記後續兼深圳市委書記,直到2001年北上山東。另外,在1997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大上,張高麗還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98年3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廣東省委書記謝非不再兼任省委書記職務,十五大上成為新晉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李長春“空降”接任,李長春此後主政廣東,直到十六大時晉升為政治局常委後的次月(2002年11月)卸職。作為省委副書記兼深圳市委書記,張高麗與李長春“搭檔”4年左右時間。
由“珠三角”北上 轉戰“環渤海經濟圈”
在自己55歲生日前後,2001年11月,中央決定讓“有著比較豐富管理大城市經歷和經驗”的張高麗“入魯”接替已年滿65歲的李春亭(1936年10月生,卸任後調任全國人大農村與農業委員會副主任)擔任山東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吳官正兼任山東省委書記。
在中國的區域經濟板塊中,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圈”,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經濟圈”和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用約4%的國土面積產生出約中國1/3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為海內外公認的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而張高麗當時任職的山東屬“環渤海經濟圈”。
從“珠三角經濟圈”(深圳位於南海)北上轉戰“環渤海經濟圈”(山東位於黃海、渤海,天津位於渤海),張高麗的政壇履歷也被貼上“從南到北,面朝大海”的標簽。其中,從2001年跨入正省部級官員序列開始,張高麗在“環渤海經濟圈”完成了省級政府、黨委(1省1直轄市)一把手的歷練。
2002年11月,張高麗56歲生日的那個月份,在中共十六大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的吳官正卸去此前所兼的山東省委書記職務,由在十六大上當選中共中央委員、時任山東省長的張高麗升任接班,開始在其政壇履歷上“書寫著”第一個省級黨委一把手的部分。
“入魯”6年後,2007年3月,張高麗調往天津主政。在2007年3月26日下午舉行的山東省領導幹部大會上,即將赴任天津市委書記的張高麗發表告別演說。據中新社報道,他動情地說,“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會熱愛山東,想念山東,情系山東,為山東取得的任何成就而感到高興。”
在有四百多山東省各級黨政軍及大企業領導人參加的山東全省領導幹部會議上,“在回顧五年多來山東各級幹部和廣大民眾對他的誠懇支持時,張高麗熱淚盈眶。他哽咽了,禁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看到張高麗摘下眼鏡擦拭淚水時,全場爆發了熱烈的掌聲。”
中新社的報道評價說,“在山東五年多的時間裡,張高麗這位農民的兒子踐行了他就職省長時的諾言:做一頭老黃牛,為老百姓耕地耕田;做一把雨傘,為老百姓擋風遮雨;做一塊石頭,為老百姓鋪路築橋。”而當時中央對他的評價是,主政山東期間以創造性的工作開拓了山東發展的新局面。
雖然未按其山東省委書記前任吳官正的仕途路徑上升,不過,由於比鄰政治“心臟”的天津市委書記一般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因而在當時,張高麗的仕途被普遍看好。2002年10月召開的十七大上,張高麗也一如外界預期進入中央政治局,以更高職務在當年11月迎來自己61歲的生日。
今年3月,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天津代表團舉行團組開放日活動時,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張高麗在回答關於其十八大 “入常”提問時微笑著回應稱:“十八大 我做什麼都是傳言。我本身就是一個苦孩子,我的責任就是恪盡職守,做好工作,老老實實的為老百姓做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這次公開回應十八大“入常”8個月後,2012年11月15日上午,張高麗以中共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新身份亮相。一畢業就做“起重搬運工”的石油工人,自稱為“苦孩子”的張高麗,在轉戰大江南北任職後,在自己人生第66個生日之際,作為新晉者“入常”,進入了中共最高決策核心。
(來源:大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