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再退回八年,觀察克林頓如何贏得了連任,我們會明白,除去在越戰之後首次以外交政策和戰爭為競選主題的2004年總統大選之外,競選主題的確如克林頓團隊的宣傳口號那樣——“是經濟,笨蛋!”1993年克林頓靠著老布什任內經濟不景氣粉碎了對方的連任之夢。四年之後,克林頓再次憑借強勁的經濟數據以370對168的懸殊選舉人票數擊敗了共和黨候選人鮑勃.多爾。克林頓有危機嗎?多得如天上繁星。但與小布什同樣幸運的是,他和萊溫斯基的關係在連任後的第二年才公布於眾,而得益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互聯網泡沫,美國經歷了歷史上和平時期最為長久的一次經濟發展,實現了財政平衡,並且破天荒地盈餘5590億美元。巨大的泡沫在2000年,也就是克林頓連任後的第三年才宣告破滅。
近觀這20年的歷史,儘管三位總統的連任都充滿著時代和個體的特殊性,但歸根結底,美國選民做出了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當連任的局面出現時,美國人似乎不再像奧巴馬初次競選時那樣需要“改變”,相反,美國人需要的是不變。在這個自由但卻保守的社會中,沒有人願意承擔改變後的風險。對比奧巴馬和羅姆尼,就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奧巴馬在經濟復甦上做得不夠好,但市場寧願選擇他也不希望面對全然未知的羅姆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連任數量的增多或許和美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降低有關。21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兩件事,“9.11”與金融危機,在生理與心理上對美國人造成了不小的打擊。這種打擊導致了一種集體性心理衰弱,懼怕改變和未知,安於現狀和事實。於是,在這樣一個時代,做個雞肋總統,再加上那麼一點老天的眷顧,連任恐怕是不可避免的。美國選民這20年訴說著一句話:其實我對你的要求並不高,只要你不要對我太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