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國家主席胡錦濤,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等領導同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出席黨的十八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員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胡錦濤和習近平親切握手。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平實、坦誠的“就職演說”為新領導集體獲得“開門紅”,民間的讚揚持續不斷,而且自發、熱烈。胡錦濤同志全退的高風亮節也驗證了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確在不斷跨越台階,贏得高度敬佩,社會信心這兩天受到新的激勵,“後十八大”時代呈現強有力的出發狀態。
環球時報17日發表社評說,如此優質的社會輿論環境值得珍惜。國家需要以一系列行動保護、壯大民間情緒中那些積極的東西,促進輿論的穩定,避免十八大後對國家前途的樂觀逐漸被必然會冒出來的各種問題消磨掉,使抱怨連成片,主導輿論的面貌。
官方應採取一些主動姿態,與民間的各種願望積極匯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營造社會對未來5至10年中國難點的共識。
這樣的主動性第一就是態度上的不回避。習總書記的講話不僅談到了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而且認真、誠懇,這為新時期官方談論問題的方式做出了表率。習總書記的講話也透出新一代領導集體的自信,把中央對解決問題的決心傳達給全社會,講話挺短,但極具感染力。
第二是一定要有所行動。公眾時下的不滿中,一些官員的腐敗最突出,而且被輿論描述到公眾已經無法接受的程度。在反腐敗問題上有明確的新作為,不僅是鞏固新領導集體權威的可行之舉,它對長期維護中共執政合法性、以及對國家長治久安都有無可替代的戰略意義。
第三是要把官方的公信力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要讓官方語言能同民間輿論場實現最大限度的融通,使輿論的各種困惑真正與黨和政府對話,避免形成集中發洩不滿的輿論死角,或者把外國輿論當成申冤訴屈的地方。
中國始終會有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民間的怨氣因社會多元化會變得群體化,缺少規律,也缺少通過中央級政策一攬子解決的現實可能。其實社會整體上並不糊塗,對國家道路和政策面的支持並沒有被具體的抱怨毀掉,只是互聯網上有時會出現民間激烈抱怨的泡沫。
通盤應對未來的挑戰,官方需要態度真誠,確實推動改革,實現某些關鍵性突破,同時與民間做好溝通,讓民間了解中國尚不完美的現實,同時看到官方的努力和奮進,也看到改革不斷取得的成果。
“光說不練”時間長了老百姓決不會買賬,但光實幹而溝通不足,也會致使輿論總認為執政者“應幹得更好”,導致社會期望的非理性。
平心而論,中共執政成就無論從改革開放30多年,還是從建國後60多年的時段看都足夠硬,拿到世界上一比就可一目了然。中共的執政也有缺點和問題,但整個國家的政治質量無疑在越來越優質化,中國的全面發展步入歷史上和對全球來說都很難得的黃金期。
然而一個時期以來,民間輿論場對國家成就和問題的看法不時失去平衡,圍繞問題津津樂道、圍觀細節並誇大問題對中國全局的影響成為時髦,這裡部分原因是對官方只願意談成就造成的逆反,還有部分原因在於批判本身就是開放社會根本去不掉的屬性之一。
中國全社會應當做的,是讓批判不脫離事實,並與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國家戰略大局良性互動。這不能只靠管和壓,更重要的是培育公眾的識別力,讓主流公眾態度強制提升批判的質量,將那些極端聲音邊緣化。
未來10年中國必須有新的成就,而塑造公眾看成就和問題的理性態度也很重要。這是確保中國凝聚力的兩個輪子。讓第一個輪子轉好就挺難的,但讓第二個輪子轉起來,一點也不輕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