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緬甸總統吳登盛(右)在仰光議會大廈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電/美國總統奧巴馬昨天對緬甸做了6個小時的閃電訪問,但給世界輿論留下的回味卻無窮多。很多評論認為奧巴馬此訪意在削弱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這種大國遊戲的猜測加上緬甸這一年多看似空中飛人般的外交擺動,使奧巴馬訪問的每一個細節都被附加了特殊含義。
但中國外交部對奧巴馬的緬甸之行未做任何不悅的表示,並稱對深化中緬關係“充滿信心”。這一表態不是簡單的外交辭令,倒更像是中國自信的流露。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指出,緬甸發動民主改革並對西方開放,這不僅讓華盛頓高興,也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東盟國家大多數都搞民主選舉,沒有哪國因為政治制度同中國鬧別扭,泰國等曾出現嚴重政治動蕩,但對華關係基本一如既往。緬甸不可能因為國內政治的調整就同中國分道揚鑣。
過去緬甸“親中”明顯,中國人在心理上沒有覺著那種特殊關係就應是常態。緬甸對外開放是遲早的事,中緬關係需要對這一變化的影響做些適應,但這個變化的幅度肯定是有限的。
中緬關係沒有出現顛覆的可能。中國是緬甸的最大鄰國,來自北方的影響不可取代。尤其是這個影響一直保持著積極和平等,而非脅迫。緬甸向西方開放是尋求國家利益的更大化,用西方取代中國是小學生都能看出的愚蠢,無論緬甸現領導人還是未來執政呼聲很高的“民主偶像”昂山素季,智商都不會那麼低。
奧巴馬未必沒有削弱中國影響的意思,但他應當清楚,他實際能做的未必會比“鞏固緬甸民主”多很多。奧巴馬很願意戴他促成了緬甸民主的高帽,來獎勵一下也是應該的。至於能在多大程度上“排擠中國”,只能“順其自然”。
東南亞沒有戰爭的急迫風險,人們對南海的最壞預測也就是低烈度的軍事摩擦。美國來東南亞兜售自己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力,並不那麼好賣。東南亞人更關心經濟增長,盤算美國和中國誰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利益。
希拉里.克林頓17日在新加坡說,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有賴於它的經濟實力。她還強調一些並非軍事上的強國也扮演了重要的全球性角色,“這是現代史罕見的”。她這很像是離任前的真心話。
東南亞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已經超過對美國的依賴,這個趨勢在繼續擴大,中緬貿易的壓倒性優勢是任何非緬甸鄰國所不能奢望的。奧巴馬帶給緬甸1.7億美元援助,除非奧巴馬每月帶著同樣的錢去緬甸一趟,否則這點錢成為不了改變中緬關係性質的籌碼。
美國不斷在東南亞有大的外交行動,中國只能適應。如果想太多,就是我們庸人自擾。中國經濟發展如此快,經濟轉型在催生更大的國內市場,這一切對周邊經濟的拉動力必將越來越大。這是中國東南亞外交的最大資本,我們創造它、使用它都是做好國內事情的自然延伸。因此我們用不著同美日等絞盡腦汁比手腕,我們盡可以從容些。
中美在緬甸競爭影響力,這種說法既真又假。至少中國沒做什麼特別的事情,美國做了也沒用。緬甸要開放要發展,那是緬甸人的權利。緬甸一定會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逐漸學會在大國之間“搞平衡”。再有力量的大國,也不該在這當中自作多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