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件事回歸它自身的細節,對醜聞的揭露推動國家的具體進展,而不是一出事就圍著“這個國家好不好”評論,把輿論監督和鞭撻徹底帶出與肯定國家整體進步的對立,這應是國家未來理性建設的重要內容。
第一張也是最關鍵的牌當然在政府手裡。政府需要對民生做更大的投入,更執著地扶貧濟困,並真誠帶動社會力量參與,甚至與社會力量聯合做。政府不必擔心一些社會力量在慈善領域做大後會產生“額外政治影響”,政府最不必要統一控制的就是慈善。
這些年政府力量對慈善以及民政事業的主導似有些做過了頭,使得輿論把所有扶貧濟困的期待和責任都寄托在政府身上,而解決所有問題,顯然是政府力量不可承受之重。
很多媒體揭露的民生事件都是這個國家的悲劇,這些揭露為解決問題提供了自下而上的特殊推力。然而當輿論只是捶胸頓足,通過比賽批判國家的體制是多麼糟糕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正義感時,這是極低質量的反思。甚至可以說,這不是反思,更像是困惑。
加大面向最貧困人群的民生投入是中國政府新時期施政的必由選擇。由於輿論對國家的作為已經有些麻木,對問題更敏感,這要求上述投入的力度必須足夠大,而且方式需要更新,加強官民互動和互補。政府做事不應僅僅為了輿論,但輿論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