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2日電/廣州日報刊登外交學院客座教授宋榮華的文章指出,中國周邊環境有不少積極因素,有些複雜性和難處若處置得當,本身就能轉化為機遇。文章如下:
在剛召開的2012年東亞峰會上,菲律賓再次挑起南海爭議。與此同時,奧巴馬高調訪問緬甸、泰國,大秀與昂山素季及英拉的親密,被媒體戲稱“調情外交”。這兩件事聯繫起來看,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要實現“努力使(中國)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的目標是有不少難度的。
難處一:環境複雜
可以說,中國是所有大國中面臨的周邊環境最複雜。鄰居多,問題更多。有歷史遺留的邊界領土和海洋權益糾紛,也有像上下游水資源利用的新問題,有國家間的矛盾,也有像極端勢力、走私販毒犯罪集團構成的新挑戰。有區域內矛盾,也有區域外勢力極力攪渾水,從中漁利。如此複雜的環境給制訂和實施周邊戰略增添了難度。
難處二:心態矛盾
多數周邊國家都想撐美國“保護傘”、搭乘中國“發展快車”。越南、菲律賓、日本甚至還想通過提升與美國安全防衛來侵蝕、攫取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三國幾乎同時在海上採取進取姿態,採取“以美制華”的應對戰略。未來5年~10年內,這種矛盾心態不會有根本改變。這就給中國周邊政策提出了一個大難題:明知對方心猿意馬,是否還要堅定地加強與對方合作?我與對方經貿合作是否反過來增強其安全上反制中國的能力?周邊國家對華政策的矛盾心態,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中國睦鄰友好政策的實施力度。
難處三:大國競爭
中日兩強並存,歷史上是第一次;面對中國發展,日本似乎還不適應,“鬥”的一面有所上升。“印度象”與“中國龍”不僅有發展速度和影響力的競爭,還有制度的競爭。當然,中國周邊環境的最大變量是美國。只有美國具有對中國發展進程構成戰略影響的能力。美國對中美關係未來如何看,將決定其對華政策和在中國周邊的動作。美國對華政策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一方面重視、對話、合作,分享中國發展紅利;一方面又猜疑、牽制,盡力延緩中國崛起。牽制手段之一就是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
中國周邊環境也有不少的積極因素,有些複雜性和難處若處置得當,本身就能轉化為機遇。無論如何,我們不能把周邊外交簡單化,心不能太急。構建與周邊國家的利益共同體,需要統籌考慮各種因素,精心設計,堅持不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