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虛虛實實的“朝鮮導彈奇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01 13:05:57  


 
  “自主研發”背後或有外援

  儘管平壤宣稱其導彈完全依靠本國力量研發生產,德國軍事專家羅伯特.施姆克和馬庫斯.席勒相信,若無外部技術支持,朝鮮不可能這麼快就打造出龐大的導彈儲備。

  為證明自己的觀點,施姆克和席勒從兩方面解析了所謂“朝鮮導彈奇跡”的疑點。首先,作為一個經濟表現介於哥斯達黎加與緬甸之間的窮國,朝鮮即便奉行“先軍政治”,防務開支仍不足以支持彈道導彈這類尖端武器的研發製造,除非引進外部技術和智力資源。

  其次,作為一種精密武器,彈道導彈必須經過多次實彈測試才能實現“技術凍結”和“工業化生產”,這一過程相當耗時費力。更重要的是,列裝部隊後的導彈同樣必須定期測試,以確保其質量過關,這是任何模擬操作都無法取代的。例如,東德人民軍在20世紀70年代曾試射了多達90枚“飛毛腿”導彈;反觀近10年來的朝鮮,各種彈道導彈加起來不過試射了十餘次,如沒有引進外國的成熟設計,無法解釋平壤對自家導彈的信心從何而來。

  包括施姆克和席勒在內的國際觀察人士認為,朝鮮的導彈水平能發展到今天的水準,絕非“閉門造車”的結果,更像是不斷與外界交流所致。韓國軍事雜誌《防衛21+》甚至將該國的軍事現代化形容為“技術事大主義”,暗指其與朝鮮的“隱士外交風格”形成反差。另一個奇特現象是,朝鮮國產導彈往往優先提供給海外客戶(如伊朗),在得到使用反饋和技術改進後,才在國內開始實戰部署,這種“由外而內”的發展脈絡,背後的邏輯更加難以琢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