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7日電/儘管美國失業率仍高,且“財政懸崖”疑慮未解,但經濟數據頻傳佳音,感恩節假期消費人數和銷售額意外亮眼,4天假期實體商店與網路購物共湧進了2.7億人次消費,總消費額高達591億美元,分別比去年成長9.2%及12.8%。營建支出則連續第6個月成長,並創下3年來最高水準。但11月製造業指數卻下滑至49.5,低於前月的51.7,跌破景氣榮枯的分水嶺50。美國經濟前景仍不明朗。
歐洲情勢卻很惡劣,長期性歐債結構問題不僅讓今年歐元區陷入經濟負成長,明年成長率預估亦僅0.2%,可說是連續兩年的經濟衰退。日本亦好不到哪去,今年下半年連2季經濟下滑,已符合一般經濟學上對“經濟衰退”的定義,明年成長預期與歐元區相差無幾,看來其他先進國家比美國更慘。
旺報今天社評指出,新興市場亦浮現經濟不穩定因素,媒體報道“大陸成衣庫存量夠13億人口穿3年”已點出了全面問題的所在。金融海嘯以來,新興國家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刺激經濟成長,而且全球資金快速湧入,讓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國家經濟獲得相當程度的支撐,成為當時推動全球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引擎,卻也種下了生產過剩、資產泡沬的隱憂。當前景氣趨勢出現反轉,政府對資產泡沫的憂心更甚於經濟衰退,已不可能再推動龐大的財政刺激計劃,加上民間存在過度生產及庫存調整等不利環境,新興國家雖然不致出現經濟衰退,但能否撐起全球經濟的成長,存在疑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讓我們對於景氣趨勢能有更直接的體會。其中,值得慶幸的是,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分別為3.3%及3.6%,明年經濟可望回升,但預估成長率僅3.6%,明顯低於2010年的5.1%及2011年的3.8%,亦與今年的3.3%相去不遠,而且這還是建立在歐債危機不惡化及美國能夠避免財政懸崖的假設下,顯然明年全球經濟環境不能樂觀期待。金融海嘯以來,許多的因素共同造成全球經濟成長速度的放緩,這種經濟呈現緩慢成長的“新常態”,預期將會持續幾年。
對台灣而言,短期內可以確定景氣應已從谷底走出,10月景氣燈號為連續10個藍燈後的連續第2個黃藍燈,加上主計處今年來第一次上修景氣預估,對於未來景氣的預測可由悲觀轉變成為樂觀,台灣經濟趨勢大抵與全球經濟循環一致,最壞的時期已經過了。但長期來看,我們不僅不能掉以輕心,更應要上緊發條,加快開放及改革,全球經濟版圖正在移轉中,先進國家經濟式微,新興經濟體正在轉型成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
面對此趨勢,首先,台灣要提前布局新興市場,利用ECFA優勢,站穩及深入大陸內需市場,同時多管齊下拓展國際經貿,一方面善用兩岸關係創造加入亞太經濟整合的機會,另一方面單點突破,先易後難,儘快與主要貿易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減少進入成本,打入該國內需市場。其次,要拓展台灣內需,人口老化、少子化是台灣內需成長的致命傷,“開放”必然將會是最佳策略,除了吸引更多的陸客及全球的觀光客來台灣旅遊,增加服務業產值。另外,打造適合的經商環境,引進外資、陸資及台商回台灣投資,或在台設立總部、辦事處等,都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薪資,進而帶動的有效需求成長,對於內需市場也會有正面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