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架蘇-35戰鬥機在進行空中表演 |
中評社香港12月11日電(記者 黃蔚編譯報道)過去數周有新聞報道表明,中俄兩國就24架蘇-35戰鬥機出口事宜達成初步一致,而此種戰機被很多分析人士認為擠身世界上最先進戰鬥機之列。
俄羅斯媒體《莫斯科時報》昨日刊登資深記者哈里∙卡扎尼斯(Harry Kazianis)的分析文章,該文章從零和博弈的現實主義立場出發,認為中國從俄羅斯購買戰機的用途就是“偷竊”俄羅斯的高科技,隨著北京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俄方對華轉讓技術就是在打造自己未來的勁敵,所以俄羅斯對華出口尖端軍備是天大的錯誤。
文章稱,中俄兩國的蘇-35戰機買賣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是中俄雙贏的一場交易——俄羅斯找到了需求迫切的客戶,而中國則獲得世界上最尖端的國防科技。
擔憂俄國尖端科技遭剽竊的哈里∙卡扎尼斯在文章中說,俄羅斯最好回望歷史,就能輕易發現向中方出售武器將會“是多麼愚蠢的決定”。自1969年中俄邊界爆發“珍寶島事件”之後,俄羅斯再也沒有向中國出售高精尖軍事裝備了。最近一次中俄之間的戰機交易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從俄羅斯採購蘇-27戰機。
文章稱,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軍工產業奄奄一息,但其世界一流的軍工產業能夠幫助中國快速升級軍備,所以中俄聯手似乎對兩個國家都頗有意義。
哈里認為,於中國而言,獲得先進的國防技術至關重要。美國在1990-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以驚人速度擊潰伊拉克武裝部隊,這不僅讓中國戰略家倍感震驚,也迫使他們意識到,在美國高精度武器、隱形轟炸機和戰鬥機面前,中國自己的諸多武器已跟不上時代,而俄羅斯的尖端技術則能幫助中國快速走向軍事現代化。
1996年,中俄簽訂聯合聲明,兩國關係得到深化。北京斥資約25億美元與俄方達成供應將近200架蘇-27戰鬥機部件協助中方組裝生產的合同。但該合同有一個重要條款,即在中國組裝的、安裝了從俄羅斯進口的先進電子設備、雷達和引擎的蘇-27戰鬥機不可以對外出口。這似乎可以使俄羅斯在國際市場上免於與自己的技術相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