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淞山:兩岸“台北會談”的政治感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13 14:58:07  


  中評社台北12月13日電/前扁辦主任暨時事評論員陳淞山今天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文章說,一場跨越紅、藍、綠政治光譜的“台北會談”,讓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動向產生新的微妙變化,與會的專家學者雖然盡情揮灑發表兩岸認同與互信的多元觀點,也嘗試著找出尋求兩岸政治對話與共識的可能方向與出路,但最大的交集點則是大家願意不分政治立場與政黨屬性,平心靜氣坐下來理性討論兩岸關係的現況與歷史機遇,尋求“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政治對話共識機會,讓兩岸的和平發展擺脫舊有政治窠臼的束縳,邁向互利雙贏的嶄新局面。

  文章說,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前“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在台北會談閉幕致詞時,指出“十八大後中國政策的重點轉移到兩岸統一前政治架構等,讓統一成為無可逆轉的架構,以及統一為唯一選項的終局安排。要推動這些政治議題會遭遇極大的阻力,阻力的來源,是台灣人民對中國意圖的高度不信任,而不在於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憲法”各表、一中三憲、一國兩區或兩岸一國等符號。”其實正點出了兩岸目前的根本問題所在,試圖以“一中框架”與“統一”為唯一選項的北京立場與觀點,縱使高舉著“中華民族”認同的政治大旗,強調兩岸不可分割的文化、歷史與血統關係,仍然無法讓台灣的多數人民所接受,這不是大陸對台灣讓了多少利的問題,也不是大陸能否與國民黨對“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多少的共識,或者與民進黨解開政治對話僵局建構民、共正常往來政治關係的問題,最終還是必須回到台灣人民對中國大陸的“信任問題”。

  換句話說,中國大陸是否能夠因為改革開放的努力,讓民主、人權與和平的普世價值真正在大陸生根茁壯,讓兩岸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與文明程度漸趨一致的融合問題,這才是兩岸認同與互信的最根本問題,此障礙若不排除,兩岸的政治對話與統合空間就必然更形壓縮,所謂的兩岸終止敵對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與和平協議也只是“引君入甕”的政治騙局而已!

  因此,高舉民族大義,強化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對台灣認同採取排他性的政治策略與佈局,其實是適得其反的謬誤思考,更會激化台灣民心的反彈與憤怒;以“一中框架”的政治設限壓縮台灣的政治選擇機會與國際發展空間,縱使在短暫期間可以讓台灣的執政當局為了“經濟利益”而被迫讓步,但也只是讓台灣人民更加厭惡中國大陸的“政治霸凌”老大心態與作為,更難讓台灣人民加以信服。這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前景,毋寧是讓人更加憂心忡忡,更難有正面且樂觀的期待。

  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在台北會談的閉幕致詞時表示,兩岸在相互定位上,還有發展,有些問題是需要解決的,當然還是要進行討論,很關鍵的就是討論時不要預設前提,可以通過政治對話來解決,有學者現在開始討論,他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意味著,目前大陸當局對兩岸未來政治關係如何“合情、合理安排”是處在一個“可以探討”的局面,未來是必須透過兩岸的政治對話與談判來形成共識,“一中框架”雖是大陸當局所謂設定的前提定位,但對於“一中框架”的內涵、範圍以及詮釋,則是可以藉由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來加以決定。

  然而,問題是,目前國、共兩黨對於“一中框架”確實存有政治歧見,而民、共與民、國之間對“一中框架”也完全沒有政治交集,倘若兩岸未來的政治對話與談判都必須在“一中框架”的基礎上去處理彼此的具體政策與議題內容,恐怕還沒對話與談判就已吵翻天,難有進一步的具體進展,這對兩岸好不容易創造的和平發展政治氛圍是有很大的破壞效果,兩岸關係發展說不定因此而不進反退!

  所以,為了增進兩岸的政治認同與互信,大陸當局應該以“同理心”肯定台灣認同的政治價值,而不是用中國認同來消滅台灣認同;大陸當局也不需要用“一中框架”作為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的前提要件,應該先去正視、面對事實存在的“中華民國”,給一個定位,給一個說法,再來處理“一中框架”的政治爭議與歧見,等到兩岸獲致政治共識後,才去處理如何合情、合理安排兩岸政治關係的定位問題,這才是消弭雙方政治歧見、強化兩岸政治認同與互信的正本清源政治途徑。

  文章認為,兩岸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大陸能否展現大國風範與誠意,拿出可以讓台灣願意更進一步發展融合關係的政治誘因,其中最具體的作為是讓台灣人民看到中國大陸有朝向“文明國家”發展的政治希望與曙光,是兩岸可以建造“文明共同體”的政治融合發展契機。否則單用“一中框架”或“九二共識”的政治圖騰想要讓台灣與中國大陸進入政治對話與談判,並藉此解決兩岸政治關係的新定位,恐怕還是事倍功半的漫長遙遠之路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