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12月14日發表評論,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鎮公示37名村幹部財產時,遭部分村官抵制,有村幹部稱,“我不過是一個芝麻綠豆官,憑啥子把我的財產公示出去”。該鎮黨委負責人稱,公示財產屬探索性質的試驗。區委宣傳部負責人同時表示,地方態度謹慎因“擔心此舉成為全國民眾關注焦點”。
地方“試水”官員財產公開,確實是在為即將到來的改革“摸石頭”。低調而謹慎的試點,擋不住幾成共識的大勢。一方面是近期的“表哥”、“房叔”等事件,令民間籲求建立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的呼聲再次高漲;另一方面,十八大後高層釋放出的反腐信號令民眾備感樂觀,以財產公開完善相關制度設計的預期更為強烈。
事實上,從鄉村到區縣,從阿勒泰到廣東……地方版的官員財產公開呈現出三個基本特徵:基層化、低調化、密集化。試點地區越來越多,有記者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2009年至今,我國已有29個市、縣涉及官員財產公開試點改革。然而,這些試點的地方基本又多是刻意低調,或左顧右盼,或謹小慎微。而且,這些試點基本集中在權力構架的最底層,即民眾眼中的“淺水區”。
地方村幹部稱,“我不過是一個芝麻綠豆官,憑啥子把我的財產公示出去”——這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既然公開是一種義務,儘管尚未法制化,按照權責對等的邏輯,“公開先從村幹部做起”,顯然就有失公允;再說,又不是富裕地區、拆遷地區的村幹部,其尋租或權力交易的概率太小,那這種公開的監督意義,恐怕就真的成了曬隱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