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12月10日,諾貝爾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莫言從瑞典國王手上接過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證書及金質獎章。 |
中評社香港12月14日電/美國《僑報》12月9日載文《作家是作家,國家是國家》,摘要如下:
諾獎獲得者莫言用三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完成了他在瑞典的獲獎演說。圍繞他的話題還將一路相隨,而演講之前一句“獲獎是我個人的事情,諾貝爾文學獎從來就是頒給一個作家的,而不是頒給一個國家的”的實話,就在他的祖國再度掀起波瀾。
這句話的背景,是莫言被問及他的獲獎與大陸文化強國建設關係時所作的回答。此言一出,“炮轟者”眾多:“飄飄然”、“為了諾貝爾,祖國都可以不要”、“原來只是莫言得了獎,而不是中國莫言得了獎”……
誠然,中國人盼諾獎久矣,當然在乎世界對中國文學的看法,並希望中國被世界證明。可是,一個作家不等於中國文學,更無法代表整個中國。
首先,從諾獎本身來看,正如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知名漢學家馬悅然一再強調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唯一評判標準就是文學,而文學本身又是一種純粹個人化的創作,文學的歸文學,政治的歸政治,因而,莫言能獲得諾獎,正是緣於其個人的文學成就,而非其它。既沒有必要將莫言獲獎過度拔高,也無須上綱上線。
其次,就莫言個人而言,自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後,喜歡替莫言作主,認為莫言的事“已經不是莫言一個人的事了”的人,廣種紅高粱、修繕莫言舊居、討論領獎穿戴等事,借莫言表達自己的意志與實現自己的目的人與事已經太多,此番無非又是用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再行綁架而已。奧運冠軍首先致謝的不再是偉大的祖國而是自己的母親,莫言面對諾獎本身拒絕將之提升至國家榮譽,難道不都是實事求是的大實話?而“炮轟者”們對莫言另一表述:“希望我的獲獎對中國文學起到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用。”的視若無睹,又是典型的斷章取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