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1983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前排居中),臨時在大街上擺桌子聽取老百姓意見。新華社 |
2008年初,習近平受命擔任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為辦成一屆“有特色、高水準”的盛會,傾注了大量心血,發揮了重要作用。
“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
“千萬要記住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字”、“群眾在幹部的心裡有多重,幹部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習近平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用樸素的語言表達著他對人民的摯愛。
心裡裝著人民、時刻想著人民、講話貼近人民、奮鬥為了人民——習近平的人民情懷,來源於他飽嘗艱辛的特殊成長經歷。
1962年起,年幼的習近平由於受作為中共元老的父親習仲勳冤案的牽連,遭到歧視。在“文革”中,他受過批鬥,挨過饑餓,流浪過,甚至被關押過。
1969年初,不滿16歲的習近平主動申請到陜北農村插隊,來到了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由於窯洞裡跳蚤特別多,他被咬得渾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蓆下灑農藥粉來滅蚤。
那些年,習近平幾乎沒有歇過,種地、拉煤、打壩、挑糞……什麼活兒都幹過,什麼苦都吃過。在鄉親們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里山路長時間不換肩的習近平,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後生”。“幹活不惜力”、“有知識、點子多”的他,逐漸贏得鄉親們的信任,不但入團入黨,還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
黃土地的生活雖然異常艱苦,但也成為他鍛鍊成長、施展才幹的第一個舞台。為增加農田面積,寒冬農閒時節,他帶領鄉親們修築淤地壩,每次都帶頭赤腳站在冰中鑿冰清理壩基。他組織村裡鐵匠成立鐵業社,打造的農具既能自給自足,又能賣到附近村莊增加集體收入。他在報紙上看到四川在搞沼氣,就跑去取經,回村修建了陜北第一口沼氣池,帶領村民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沼氣化村,解決了村民做飯、照明困難。他把村裡分配給知青的白麵饅頭分給鄉親們吃,自己吃糠窩窩。北京曾獎勵給知青先進人物一輛帶鬥的三輪摩托車,那時在當地是十分稀罕的,他卻設法換成手扶拖拉機和磨面機、揚場機、抽水機等農用工具給鄉親們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