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月31日,李克強乘坐裝有防滑鏈的汽車在崎嶇覆冰的山路上行進3個小時,來到四川省川北山區宣漢縣老君鄉紫雲村。在察看災情、慰問群眾後,和隨行陪同人員邊吃方便麵邊研究救災工作。新華社 |
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李克強從萬千學子中脫穎而出,考入北大法律系,很快便被推選為校學生會負責人。1982年,他畢業留校擔任團委書記,年底被選為團中央常委,從燕園來到前門東大街。三年後,年僅30歲的李克強被增選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此時,雖已身居要職,但他與燕園的精神依從絲毫沒有中斷。在書記處繁重的工作之餘,他先後攻讀完北大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榮獲中國內地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論文獎。
在團中央工作期間,李克強在安徽省金寨縣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他堅信,“希望工程”是雪中送炭,要用這溫暖的炭火燃起老區孩子的希望。兩個月後,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金寨誕生。此後,“希望工程”、“青年文明號”、“青年志願者”等行動如火如荼地燎原全國,開創性地探索了用社會力量促進社會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當李克強離開北京再次回到地方工作時,他已經從“村官”、團幹部成長為全國最年輕的“博士省長”。
1998年6月開始,李克強到河南工作,先後擔任省長、省委書記,在這個當時經濟處於全國“鍋底”的大省一幹就是7年。因工作忙碌、秉性清廉,他很少應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解決問題、推進發展上。河南歷史上有過“浮誇風”,帶來過慘痛教訓。李克強到河南工作後,多次強調河南省情有其特殊性,人口多、底子薄,要多幹事、不張揚,低調少說,避免浮躁,踏踏實實幹幾年,河南就會變樣。
與很多人把河南視作單純的農業大省不同,李克強鮮明地提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三化”路徑。2003年,他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構想並加以實施,這為河南後來的發展定了基調,也成為國家後來制定出台中部崛起戰略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按照這一思路,李克強強調,河南要在繼續鞏固“三農”優勢、建好全國“糧倉”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推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對傳統產業進行高起點、大跨度改造,拉長產品鏈條,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他系統謀劃河南工業發展佈局,提出了建設鄭汴洛工業走廊的戰略舉措,大力推進洛陽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等,推動了一批支柱產業的形成,發展壯大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和知名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