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8日電/珠三角代加工企業(OEM)日漸式微,曾是“世界工廠”樣板城市的東莞面臨破產傳聞甚囂塵上。一項研究發現,東莞582個村鎮,超過六成收不抵支,最嚴重的是昔日“小香港”樟木頭,負債逾10億元,瀕臨破產邊緣。由於OEM經營環境日益惡劣,香港“廠二代”接班意欲大減,隨之大批廠商執笠,靠“房租經濟”致富的村鎮亦無以為繼。
港商接班後繼乏人
香港商報報道,曾經輝煌的東莞,今日大量被遺棄的廠房和巨額財政赤字越來越多地引起外界關注。“一波又一波打擊,削弱了接班意欲。”嘉利國際主席兼行政總裁何焯輝向記者表示,第一代港商大多年屆花甲,到了退休之年,後輩不願接手,執完一間又一間。有數據顯示,過去6年,港資在東莞的OEM企業從7.8萬家銳減至3.2萬家,減幅高達六成。
案例1:前途未蔔
港商執完一間又一間,除經營環境變差外,尚與“廠二代”不願接班有關。說白了,兩者存在一種因果關係——好景時,港商頭上罩的是光環,接手祖業當然有一番豪情壯志;如今環境轉差,“廠佬”烏雲蓋頂,高學歷的後輩自然趨吉避之。
趙芝健,志雄玩具總經理,是為數不多的“廠二代”。15年來,他一直默默幫父親打理生意,今天卻大呼自己入錯行,“如果再讓我選一次,我可能去做房地產。”按照其父趙志雄的說法,後生仔不願接班,是因為他們學歷高,不願再做“廠佬”。
同樣浸過鹹水回來的趙芝健,曾有遠大抱負將父業發揚光大。如今,他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坦言後悔接手生意,實在沒料到整個代加工行業會如此蕭條,“我們之前有聯繫的那些工廠這兩年關了很多,至少有四成工廠電話打過去已經不通了。”趙氏頗有唇亡齒寒之感。趙芝健打理的這家工廠已有20多年歷史,當年也曾輝煌一時。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他剛進入工廠時,在他管理下,訂單翻了一倍,廠里僱工從50個變成200人。一直到2005年前,他們還在投資廠房和機器,為華納兄弟等國際知名品牌加工高檔產品。但從2005年之後,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令工廠利潤一再壓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