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4日電/環球時報報道,英國《衛報》2012年12月23日在頭版發表“中國假藥危害非洲”的文章稱,坦桑尼亞和烏幹達這兩個全球瘧疾病人最多的國家,抗瘧疾藥中“有1/3是中國的假藥或是低於標準的藥”。該文章將非洲瘧疾無法根除歸咎於中國假藥。為了調查事情真相,《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到訪這兩個非洲國家,揭開了《衛報》報道捕風捉影隨意污蔑的真實面目。
“我不知道這篇報道的證據在哪裡,其中的描述不可思議”,坦桑尼亞瘧疾控制辦公室主管穆罕默德.阿裡指著《環球時報》記者手中拿的刊登“中國假藥”報道的《衛報》說。阿裡向記者介紹說,在抗瘧藥進口的流程、監管和分發過程中,除了世界衛生組織認證體系外,坦桑尼亞也有自己的認證體系。經過嚴格的購前認證、實地查驗、海關檢驗,抗瘧藥通過坦桑尼亞食品和藥品局下屬部門分發到全國各個地區,各個地區依據情況向醫院和病人配送,“包括中國援助藥品和坦桑尼亞從中國採購的抗瘧藥都是經過嚴格審查,不可能有假藥”。
阿裡說,坦桑尼亞抗瘧藥的來源主要有兩個:公立和私立。公立有兩個途徑:世界衛生組織統一購買,其機構有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基金、克林頓基金、蓋茨基金等,及坦桑尼亞政府統一購買。公立藥免費分發給患者,或象徵性收費。私立渠道為:通過坦桑尼亞藥監局認證後,坦國進口商自行採購,向藥店和醫院出售。
華立藥業坦桑尼亞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勇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坦桑尼亞抗瘧藥的公立市場中,中國只有桂林南藥進入了世界衛生組織採購名錄,但其份額非常小,華立藥業進入了最後審批程序,中國政府每年有300萬元人民幣捐助。私立市場方面,華立藥業坦桑尼亞有限公司、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制藥廠和廣東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四家企業通過了坦國食品和藥品局資格認證,這些企業在坦桑尼亞抗瘧藥市場上主要集中在高端價位藥品。華立藥業市場主管基三督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儘管所有抗瘧藥從原料來說都來自中國,但中國抗瘧藥在坦桑尼亞市場份額非常小,最多也就是5%-10%。《環球時報》記者在烏幹達採訪發現,中國抗瘧藥進入烏的渠道和坦國類似。
周勇曾親自見識過英國媒體的造假。2009年,英媒瘋傳“中國抗瘧藥出現假冒產品”,當時,中方企業通過坦桑尼亞食品和藥品局在媒體發表聲明,詳細介紹哪個批次出現仿冒假藥,教大家如何識別。但這期間,英國廣播公司的記者拿著華立藥業生產的抗瘧藥來到藥廠,詢問“是否是假藥”。周勇說,他當時一看就知道這是自己廠家生產的真藥,但記者故意動了手腳,將生產日期和包裝盒四個弧形角中的一個剪去,堅稱這是假藥。最後,經過華立坦桑尼亞合作夥伴的有力批駁,該記者啞口無言。
中國抗瘧藥對非洲防治瘧疾的貢獻廣受好評。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姆姆加醫院醫生布什威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抗瘧藥非常好,見效快、副作用小,我喜歡用中國抗瘧藥,也推薦我的病人使用”。華立藥業市場主管基三督說,自從以青蒿素為主的中國抗瘧藥進入非洲以來,非洲瘧疾防治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從坦桑尼亞來看,幾年前該國每年有10多萬人死於瘧疾,去年死亡人數降到2.5萬人,這背後離不開中國藥的作用。而對於非洲瘧疾難以根除的原因,基三督說,緣由非常複雜,大多非洲國家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研發和防治瘧疾,貧困者無錢購買藥品,一些瘧原蟲產生抗藥性,沒有可靠疫苗,非洲地區氣候炎熱,很難消滅蚊蠅。
昆明制藥烏幹達代理商——中非醫保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孔東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按照他個人了解和判斷,《衛報》的這篇報道很大成分上是道聽途說,信息來源不準確,“更大的可能是出於政治目的和對中國的敵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