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自信,日本人才會走馬燈似地換首相,直到選出一個強勢政府;因為不自信,日本人才孜孜以求謀求“入常”,追求“政治大國”的地位。因為不自信,日本人才會不斷地強化“日美同盟”,幻想美國人給予其最堅實的依靠。因為不自信,他們才要重新審視國防開支,招兵買馬,擴充武器裝備。
這種不自信已經產生出某種危險。
日本歷史的周期律顯示,越是陷入困局,宣揚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就會重新活躍。上世紀30年代,日本深陷經濟危機,為轉嫁國內矛盾,當時的日本政府最終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最終傷己又傷人。這已是前車之鑒。
車把式安倍已然知道,國家的希望在於經濟增長。他好像還沒有下定決心轉這個彎,在釣魚島問題上繼續保持強硬態勢。
圍繞中國的“圍堵外交”,已經暴露了安倍政府的外強中幹,他還沒有勇氣在領土問題上同中國進行實質性接觸。這是做過“短命首相”的怯懦之舉:被支持率綁架了思維,被極右勢力綁架了身體,不去帶領日本勇往直前,重拾民族自信之源,反而任由日本的馬車在歷史的宿命中轉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