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中國時報的社論說,從馬英九的角度來看,台灣一方面要和中國大陸持續改善關係,加強互動與往來,但另一方也要有自衛的能力,勿恃敵之不來、而恃我有備之,對美軍事採購即使無法讓台北與北京進行全面、長期的軍事對抗,但或許可以暫時滿足台灣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時對美展現台灣自衛的決心。兩者並行不悖,似乎好處全拿。
社論說,台灣當然不能、也不應把自身前途寄託在對岸不確定的善意上,但持續以超過能力所及的對美軍購,萬一使自己成了美國的反華工具或剝削對象,甚而造成兩岸軍備競賽,這些都並不符合“中華民國”和整個民族的利益,畢竟這其中還涉及台灣的自我定位與國家、民族的認同問題。輕重之間的拿捏,台北必須極為謹慎。
我們認為,中國時報社論的警告是十分有道理的。
台灣在美國與大陸之間究竟如何拿捏,是一個政治大學問,動輒得咎,很不容易。但從歷史以及實踐來看,台灣維繫和平是三方最大的公約數。而在中美之間維繫和平,只能靠真正的和平策略。
什麼和平策略不是真正的?我們認為,捲入武器買賣、軍備競賽就不是真正和平策略,試圖通過所謂先進的武器裝備,與大陸對峙,這當然更加不是和平策略。
但是我們要指出,兩岸之間的下一階段是很難有軍備競賽的。為什麼?在大陸的視角中,早已掠過台灣,目標盯住了美國、日本。台灣靠買武器與大陸抗衡,實在是力不從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