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時任安倍內閣外務大臣的麻生太郎在一次演講中首次在“價值觀外交”基礎上提出所謂“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外交理念,遂被安倍納作日本外交指針。麻生界定的“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地理範疇,始起北歐諸國,涵蓋中歐、中東、中亞、南亞、東南亞而達及東北亞,諸國呈弧狀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外圍。
2007年9月安倍辭職倒閣,此後的福田康夫內閣緣於該指針“圍堵中國”味道太過濃厚,遂棄之不用,將外交軸心移向中國、韓國等東北亞。
而今安倍卷土重來,麻生太郎、穀內正太郎等“老鷹”悉數入閣,駕輕就熟地翻出些陳芝麻爛穀子,絲毫不足為奇。
今年1月3日,《讀賣新聞》發表了題為“牽制中國的膨脹”的社論,社論稱應以戰略性外交牽制中國,贊同安倍的對華戰略性外交主張,強調“最重要的是,要在強化日美同盟的同時,加強與東南亞以及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合作,以使中國有所收斂”。
“C型包圍圈”痴人說夢
“價值觀外交”死灰複燃,並且大張旗鼓地把它再次定為新政權的外交方針,對其戰略目的也說得很直截了當,就是要構築一道牽制中國的包圍圈。因其圍繞中國而呈弧形,故日本外交、學界也有人將之命名為C型包圍圈。
只是,這個包圍圈從一開始就注定是痴人說夢。據日本媒體報道,作為安倍特使剛剛訪問韓國的額賀福志郎也是“熱臉貼上了冷屁股”,未被禮遇,又遭逢反日鬥士當面刺腹自殘抗議,候任總統朴槿惠不卑不亢,惹得右翼《產經新聞》也對安倍急於修復日韓關係舉動表示疑問,認為“應該慎重”。
而早在2007年,安倍曾以日本閣揆身份訪問印度,由於明顯透露了欲建立“對華包圍網”以抗衡中國的意圖,故遭遇“會場不熱情、掌聲稀稀拉拉”的尷尬。那時印度的外交秘書希夫.尚卡爾曾告誡,不要同中國展開“一方獲益則另一方必然受損的零和遊戲”。印度海上安全問題專家拉卡什.梅塔帕爾蒂喝道:“安倍晉三遏制中國計劃對印度毫無意義。”
澳大利亞媒體也看得很清楚。《悉尼先驅晨報》去年12月11日刊登澳國立大學戰略研究教授、羅伊研究所研究員休.懷特的文章。他在文中深刻分析道:“日本一直在尋求一個地區聯盟共同對抗中國,而澳大利亞就是其首要選擇。不管澳大利亞說什麼,對日本而言,與澳大利亞建立更密切的國防關係的意義就是聯合對抗中國。”“澳大利亞會為了釣魚島問題支持日本而與中國開戰嗎?顯然不會。”“在當前的戰略情境下,我們與日本的利益還沒有緊密到結成同盟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