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道涵之子、上海向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汪致重(右二)、副祕書長楊思聖(左一)於2013年1月21日訪問台灣中評通訊社,社長俞雨霖、總編輯林淑玲(右)熱情接待。 |
郭偉峰表示,當時我們覺得,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要靠兩岸中國人的政治智慧。而且,台灣的變化非常之大,李登輝上台後又採取了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措施,國民黨還能執政多久都令人生疑。郭偉峰說:“如果國民黨不能繼續執政,在台灣的選舉政治成型之後,兩岸關係要怎麼走,大量的東西需要研討。所以,在汪老的支持下,我們就來香港創辦《中國評論》月刊。汪道涵先生對中國評論的作用、結構和意義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思想。我們也是一邊幹一邊體會,慢慢地掌握了汪老真正的意圖和想法。”
郭偉峰認為,《中國評論》月刊能成為兩岸共同媒體,與汪老給制定的開放、包容、平等的文風和辦刊思路是分不開的,也使《中國評論》獲得了延綿不絕的生命力,能夠跟上時代,甚至引領時代的潮流。
對於《中國評論》月刊十五年的發展,郭偉峰社長總結認為,《中國評論》月刊在兩岸關係領域中有四個重要的突破。
第一是創刊之初即成為敢於全面反思大陸對台政策的媒體,提倡兩岸關係政策的思想解放,至今沒有第二家,尤其是從大陸體制內進行反思,是獨樹一幟的。郭偉峰稱,當時有很多人不理解,但事實上這是兩岸關係理念創新需要的第一步。所謂“破繭而出”,“繭”不破,理念是無法創新的。
郭偉峰特別指出,“我們很佩服像章念馳、辛旗、黃嘉樹、李義虎、徐博東等學者的勇氣和使命感。一大批體制內的學者在《中國評論》月刊上發表了大量的敢於反思反省的文章和觀點。”
第二是《中國評論》月刊構建成為兩岸唯一一個包容紅藍綠意見的思想交流平台。郭偉峰說:“汪老雖沒有明確地講過這樣一句話,但我們認為這本雜誌應該成為紅藍綠理性溝通的平台。汪老當時講過,這本雜誌不光要有共產黨的文章,有國民黨的文章,民進黨的文章你們也要大膽用。如果翻譯成今天的語言,那就是要辦成紅藍綠的理性思想交流平台。”
在《中國評論》月刊最早的幾期裡,許多民進黨的重要人物都撰寫發表過文章,例如邱義仁、林濁水、梁文傑等。可以說,這些人的文章在《中國評論》月刊早期就已經“登陸”了。而在後來創建中評網、中國評論通訊社時,同樣沒有放棄這個立場。中國評論主辦的“思想者論壇”至今已經舉辦了200多期,大批的綠營專家學者參與了各種問題的研討。中評月刊就是要辦成紅藍綠交流思想和觀點、縮小分歧尋找共識的思想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