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中華日報的社論指出,中華文化總會長劉兆玄,倡議設立“兩岸永續發展論壇”,並提出“以時間換取空間”概念,認為“深水區”可以無所不談,包括敏感的政治議題,但設想必須周到,議題必須細緻,協談必須慎重,且不能有時間壓力。他計劃邀請兩岸專家學者,不分黨派,在“永續發展”前提下發揮創造力。
社論說,“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概念,就是用“空間”蓄容“時間”,“空間”可以適度擴大,“時間”不能超越“空間”範圍。具體而言,“深水區”的兩岸事務,應從“空間”去探討“中國”在文化上、政治上的正確位置,但不能受“時間”羈絆;這個“位置”須先通過台灣民意檢驗,能被兩岸人民共同接受。
我們認為,該社評點出的劉兆玄提出的兩岸關係中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十分有意思。
自然科學的定義是這樣的:空間和時間是用來描述物體物理運動變化的兩個基本維度。即什麼時間,該物體出現在哪個位置。空間和時間的發明是人為了用一種大家公認的方式來達成一種共識。即大家都採用相同的時間與空間位置的標準。如用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周期作為一天的時間。將地球作為參照物,以經緯度作為空間的構成,並假設地球為靜止,相對於地球的位置變化為活動的空間。基於這種空間和時間的理論,來觀察和研究物體運動變化規律的物理學基礎。通過物理學研究出來的規律,可以精確計算出,天體的運動規律。即什麼時候某物體將出現在什麼位置。時間和空間是構成物理學的基石,物理學描述了物體在四維空間(三維空間和時空)的變化規律。當參照系發生了變化,經典力學的物理的規律不在適用。愛因斯坦突破傳統思維,重新思考了對時間與空間的認識,提出了相對論。
我們覺得,如果把空間與時間的關係運用到社會科學與兩岸關係中,也需要遵守自然科學的基本定義,要做到:一,空間可以無限大,但是受到時間的規律制約。二,兩岸關係可以開闢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需要制定具體的路線圖。三,要善於在空間與時間中運用狹義與廣義相對論。不排除兩岸關係存在跳出時空局限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