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9日電/一月內霧霾四襲京城,逼出月度熱詞“北京咳”;眾多城市連連變身“霧都”,迫使口罩成為百姓生活必需品。風來又去、霧散還聚何時方休?
同呼吸,共責任。籠統的科學解釋和推卸責任的習慣性做法,帶不來果斷有效的療傷措施和明媚乾淨的未來!人們期盼著風吹霧散,更強烈呼籲相關企業和部門打破沉默,在解釋和決心之外,直面問題,正視責任,認真回應社會關切、用務實的作為撥開遮掩人心的迷霧。
“中國式油品”何時升級?脫硫誰來保障?企業不能再逃避。面對國內油品質量落後於多數先進國家的現實,“北京特用油品標準全球最嚴”之類的辯白無疑顯得蒼白。油品可以“特用”,空氣卻無法“隔離”。既然如今“油品技術已經不是問題”,消除尾氣污染這顆毒瘤就只等相關利益企業打破“向錢看”思維,在利益和責任間做出明智選擇。
保障環境政策執行落實,各級政府不能再缺位。對毫無環保措施的煉油作坊、肆意篡改脫硫記錄的熱電企業,是睜一眼閉一眼、大幹快上搞項目,還是扎扎實實治污染、抓環境,依然拷問著各地政府的執政理念和責任。“先污染後治理”、“一任領導抓政績、管他下任再治理”等等,危及的已不僅是子孫後代,更有當代人的健康呼吸。
讓責任單位和企業開始行動,讓監督各部門不再失聲缺位,需要所有公眾共同參與監督。因為全民關注,建設“美麗中國”成為舉國共識;因為共同呼籲,PM2.5從陌生概念走向實時監測僅用了一年……下一個一年,環境監測的口子能否放開、汽車能否喝上環保油、幹部唯GDP的政績觀能否真正改變,每一個人都不能再袖手旁觀。
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是一個長期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有所作為。利益格局博弈調整需要時間,但健康不應成為等待中的犧牲品。吹散霧霾,有所作為的第一步是打破沉默,開誠布公。願真抓實幹化為長效勁風,吹散我們身邊和心頭的霧霾。(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