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筆投入錢從哪裡來?
在北京郵電大學民族教育學院信息數理中心教師王學嚴看來,要實現智慧城市的視頻預知網、GPS定位、“市民卡”等,在研發層面問題不大,最大的障礙可能不在技術而在於錢。而翻看各個試點城市的申報材料就可以看到,各種規劃的背後,是巨大的資金投入和融資需求。
國家開發銀行就表示,在“十二五”後三年,與住建部合作投資智慧城市資金規模達800億元,並根據協議推進項目遴選、調查、放款等。
對於這800億元,萬碧玉用“撬動杠杆”來形容,僅僅針對第一批試點城市。按照他的介紹,智慧城市的資金來源主要分為3個方面,一是地方財政投入,二是國開行、發改委、財政部等中央專項資金,三是商業銀行、企業、個人等民間資本。
記者從住建部方面了解到,這次被確定為智慧城市試點的城市,都已將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列入當地“十二五”規劃或相關專項規劃,並已完成智慧城市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同時,已有明確的智慧城市建設資金籌措方案和保障渠道,如已列入政府財政預算。比如廣州市蘿崗區,在財政已投入58億元的基礎上,2013年再安排財政資金36億元,2014—2017年計劃每年安排財政投資40億元。而吳忠市計劃總投資9.14億元,其中財政投資及銀行貸款4.03億元,引進社會投資5.11億元。
李東嶼透露,萬寧市計劃投入的100億元,用於建設基礎設施、市政配套建設的20億—30億元啟動資金將通過向政策性銀行貸款的方式解決,可能由中央、海南省、萬寧三方財政獎補、貼息、擔保等。而剩下的資金則利用商業融資。他強調,“智慧城市建設要善於融資,如果這麼大的投入都由政府拿錢,那這樣的政府就不是智慧政府了。”
這麼大的資金投入,都將用在哪裡?又將如何保障產出效益呢?萬碧玉認為,這有賴於地方政府的頂層設計。“像涉及醫療、教育等公益性項目,政府必須要投入。”他同時表示,住建部倡導優先選擇可運營、自我造血的項目。
黑龍江肇東市擬籌措1500萬元用於項目啟動,3年累計籌措項目資金8000萬元以上。在地方財政有限的基礎上,重點支持基礎性、公益性的重大信息化項目建設。對於商業經營性的信息服務業,將引入競爭機制,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吸納社會各方面投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