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放軍的作戰能力尚有疑問。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迅速實現現代化,但如果現在被迫開戰,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也令人擔憂,特別是中國軍隊內部也有這種擔憂。
四、美國未知的干預程度。中國內部有人認為美國永遠也不會代表日本或者其他任何地區盟友干預亞洲的衝突。但是,這種觀點太過隨意。如果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增加,美國的介入具有非常現實的可能性,足以令中國猶豫。
五、中國避免軍事對抗的政策。中國一直說更願意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而且其行動也證明了這一點。尤其是中國繼續派遣不帶武裝或者只有輕武裝的執法船而不是軍艦前往海上一些衝突易發地點。此外,民族主義媒體上和一些軍方人士一直呼籲採取更咄咄逼人的政策,但是北京並沒有表現出聽取這些人的意見的跡象。
六、中國的“社會化”。中國花了太多時間告訴整個世界它對和平不構成威脅,以扭轉所有抨擊中國的人的預言。由於中國對在東南亞出現的一些領土爭端的處理方式,北京在那裡的聲望已經受到影響。如果在與日本的衝突中再被當做負有責任的一方,那中國會發現地區輿論對它將更加不利,現在日本已經獲得許多亞洲國家的同情。這不是北京想要的,它希望通過外交手段從內部影響地區事務,並與其國際合作夥伴實現“雙贏”。
考慮到這些限制因素,安倍晉三應當是可以迫使中國後退的,只要他不做得太過。
最後,兩國領導人在平衡同一個問題———他們在主權問題上不會讓步,但是開戰也不符合各自利益,事實上,他們肯定害怕開戰。即使在小規模衝突中雙方軍艦或者飛機出動,兩國領導人也不會下令再派出部隊參加戰鬥,除非他們被逼到了一個特定的情況下,使得衝突升級是唯一保全顔面的選擇。一些人設想的一旦開打第一槍就會升級為一場全面戰爭肯定不是最可能的結果,正如其他地方,例如克什米爾或者泰柬邊境經常出現的小規模衝突所表明的那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