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8日電/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國務院機構改革不是部門越大越好,而是要達到“簡政放權”,減少對市場及社會干預。削減政府的權力,剝奪政府的部門利益,這才是最核心的。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定於今天閉幕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將討論《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稿。隨後,該方案將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和審議,新一輪的機構改革又將來臨。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因此,2008年進行的國務院機構改革被認為是真正試點“大部制”的開端,它不僅僅“精簡機構”,也訴求於轉變政府職能,理順部門職責關係。不過,“大部制”試點運行5年,只是邁出了調整的第一步,還有很多深層次問題有待解決。專家認為,新一輪機構改革不應只關注單純的部門合併,減少機構數目,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
大部門體制機制還不順
2008年3月進行的國務院機構改革的目標是“轉變職能、提高效率”,組建了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大部門”,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
不過,5年來的實踐證明,此次大部制改革距離真正高效的“大部制”還有一段距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毛壽龍直言,“這次‘大部制’改革只稱得上是試點,局限於某些範圍,決策效率是否提高了也要具體看。”
比如新組建的工信部獲得了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領域的行業規劃、產業政策、投資審批等廣泛職能和權限。然而,首任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2010年底卸任時坦言,大部制“改革還沒有完成”,他還擔憂沒有落實到位的“三定”方案,固定資產投資管理職責仍在其他部委,工信部在履行工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等重大任務時會顯得“手段不足”。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也曾撰文指出工信部存在的問題,如在國家信息化決策中很難進行跨部門協調,導致重複建設突出、資源難以共享、應用難以深化等。
再比如大交通部。5年前組建交通運輸部,顯示出立體整合“大交通體系”的願望。但是,不僅鐵道部仍然是獨立部門,即使劃歸交通運輸部管理的國家民航局,其運作也與原來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何建中在談及大部制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時也表示,體制機制還不順,推進難度較大。
舊部門撤並後一些工作被拖延
大部制改革出現的另外一個問題是,雖然部委規模擴大了,可是相應的資源配置卻無法因應其規模而變化,反而拖延了一些工作的進行。
以立法計劃為例,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從2003年就開始由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牽頭研究制定,但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曾擔任《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及立法研究報告》課題組負責人的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指出,大部制改革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職能併入工信部,由於工信部有更為“迫切”的其他立法計劃,如電信法等,且限於極其有限的立法計劃配額,無法保證個人信息法能夠很快地列入立法計劃。
“九龍治水”局面未根本改變
大部制改革,也是試圖破解“八個部門管不好一頭豬”、“九龍治水”的政府機構之間的職能交叉,造成多頭管理或者相互推諉的尷尬局面。
在2008年的國務院機構調整中,國家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從國務院直屬機構變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更多參與綜合決策,顯示環境影響在政府決策中的份量提高。但部分環保職能仍分散在其他部門,如:污染防治職能分散在海洋、港務監督、漁政、漁業監督、軍隊環保、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等部門;資源保護職能分散在礦產、林業、農業、水利等部門,綜合調控管理職能分散在發改委、財政、經貿(工信)、國土等部門。
削減政府權力是核心
國家行政學院許耀桐教授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可以肯定的是,根據行政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推動行政體制改革是大勢所趨。
2月2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討論《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稿時指出,國務院機構改革要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
許耀桐表示,大部制改革,最主要的不是減少機構數量,“最重要的還是應該避免權力交叉,職能差不多的合併到一起,是大部制改革的根本要求,但搞大部制,還是要在權力劃分上到位,像國務院這樣的組成部門,主要是負責決策,應該不要再負責執行。否則國務院組成部門既管決策、又要執行,還順帶監督,那麼權力就會變成巨無霸。”
許耀桐告訴南都記者,在大部制改革五年後,深層次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大部制以後,政府部門主要管決策,還要負責行政審批,“我認為政府職能應該繼續簡化,不然原來每個部各管100個業務,三個部門合併後有300項,其實還是換湯不換藥,機構一樣很繁冗。總的來說,政府應該減負,可以讓市場管理的、讓社會管理的,應該放權。”
汪玉凱也表示,國務院機構改革不是部門越大越好,而是要達到“簡政放權”,減少對市場及社會干預。他強調,削減政府的權力,剝奪政府的部門利益,這才是最核心的。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告訴南都記者,機構改革的目的不是裁減人員,重點應該是轉變職能,重估政府價值,重視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而不是換牌子、機構的裁減或整合,如果改革後行政效率還是很低,這個改革就是不成功的。
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組建的“大部門”
工業和信息化部:整合劃入國家發改委的工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國防科工委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信息產業部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並負責管理國家煙草專賣局和新組建的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交通運輸部:整合劃入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職責,建設部的指導城市客運職責。並管理新組建的國家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保留鐵道部,繼續推進改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整合劃入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職責,並管理新組建的國家公務員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劃入原建設部指導城市客運之外的職責,增加建立住房保障體系等職責
環境保護部:劃入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職責,加強環境政策、規劃和重大問題的統籌協調職責,加強環境治理和對生態保護的指導、協調、監督的職責,加強落實國家減排目標、環境監管的職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