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2月9日至12日,兩岸統合會舉辦主調為“強化認同互信、深化和平發展”的〈台北會談〉,廣獲兩岸學界和實務界人士的好評。 |
中評社台北3月14日電(作者 吳行健)金蛇年的大年初始,兩岸執政當局不約而同的步上了更新領導班子的權力交接階段,台北方面,2月18日,新任“行政院長”江宜樺率領“內閣”宣誓就職,肩負了如何為民調聲望低迷不振的馬英九政府,振衰起蔽、重拾民意支持的治理責任;大陸方面,預計於3月份召開的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兩會,一般咸認將選出李克強出任國務院總理,他將與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會主席習近平等第五代領導集體,在既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定不移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無疑的,兩岸各自領導權力交班的政治議程,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時期,未來可能帶來深遠重大的歷史影響。然而,倘若吾人只是觀照新舊領導人事的更迭,卻忽略了正視當前於台灣社會方興未艾的“反中”和“恐中”情結,此種被別有用心的島內獨派勢力所操縱的扭曲觀念,是不是可能從現在傳遞到未來,成為一種干擾兩岸和平發展主調的反饋回聲,從而對於強化兩岸的互信與認同帶來不當的歷史影響,急需立志建立兩岸正確發展趨勢的有識之士予以正視。
統獨政治立場的嚴重紛歧和對立,造成了操縱“反中”和“恐中”情結愈演愈烈的客觀性局勢,使得許多有識之土愈來愈擔憂獨派勢力的此種操縱後果,不僅可能會對台灣社會釀造一種積非成是的主觀性看法,猶有甚者,還有可能會對理應扮演公民社會良知角色的知識社群帶來一種寒蟬效應──明知道“反中”不利於台灣與大陸的政經社文密切交流,也明白“恐中”會墜入撩撥兩岸人民的中華民族水乳交融感情之陷阱,卻基於知識份子愛惜羽毛、害怕被扣上親中或親共的考量,而漸漸的走入大眾傳播學理提到的沉默的螺旋圈,造成了本想挺身而出批駁“反中”和“恐中”情結有所不當的知識份子,有些人選擇了不表態和消極因應的明哲保身立場,而這也是當今島內“統消獨長”等氛圍積累的主要癥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