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日電/新任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1日說,中國8%的年均經濟增速還可再維持20年。他笑言,自己並非“放衛星”。
新華社報道,“這樣的預測,有人稱林毅夫是在‘放衛星’了,但是我認為一些人對中國經濟的預測都已經變成‘行星’,甚至都快變成‘恒星’了。”林毅夫說。
剛參加完新任全國政協委員培訓的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1日晚在北大發表演講《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林毅夫認為,中國短期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主要有四:政府財政狀況好,包括地方投資平台在內的政府負債只佔國內生產總值(GDP)40%,必要時可啟動新一輪宏觀調控;產業升級、城市化、環境工程、社會保障工程等投資回報率高的項目仍多;民間的儲蓄高;外匯儲備多。
他說,中國若能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和增長潛力,有可能再維持20年年均8%的增長。若能如此,到2030年,中國的人均收入至少達到美國的50%。
林毅夫以一些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例說,2008年中國大陸人均收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為美國的21%,這相當於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台灣地區1975年和韓國1977年的水準。上述東亞經濟體在那個水準上分別維持了20年年均9.2%、8.6%、8.3%和7.6%的增長速度,而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增長的模式和其他東亞經濟體相同。
不過,林毅夫也指出中國經濟面臨以下十個方面的挑戰: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社會發展滯後,資源與環境約束,對外貿易不均衡,投資過熱和經濟週期,教育、技術和創新能力,腐敗,法律和政治體制等。
“中國能否保持持續增長,關鍵看這些問題能不能得到解決。”林毅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