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在這半年時間裡,三沙市開展了哪些建設?
肖傑:我們編制了一些專項規劃,在專項規劃的指導下把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與環保、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項目先做了起來。截至目前,一共開工了12個項目,例如太陽能、海水淡化、公用住房等項目都在進行。這些項目是我們在編好總體規劃,不增加環境壓力,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做起來的,符合規劃和環評,還要符合特殊的自然條件要求。
三沙高溫、高鹽、多台風,對建築物有特殊要求,而且建築成本非常高,因為島上沒有建築沙、沒有混凝土,這些東西以及每一塊磚頭都要從海南本島運過來。如果沒有從海島的實際出發考慮,做好的建築幾年之內很快就會壞掉。例如,由於空氣中的鹽分很高,沙子從海南本島運來的過程中,如果不注意封閉,沙子就會鹽碱化,做成的混凝土,三到四年就暴鋼筋;若用一般的火磚蓋房子,兩三年就會被腐蝕完了。南海的台風多、大,因此所有的建築物都要經得起台風的考驗。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這些項目的進展如何?已經完成的有哪些?
肖傑:我們在永興島的第一個項目是污水處理和西沙群島的垃圾收集轉運。原來這裡沒有垃圾處理廠,也沒有污水處理廠,雖然人少,但這對環境的影響還是蠻大的。這個項目一部分春節前已可投入使用,今年將全部投入使用,可以想象它對整個生態環境帶來的改善。
正在蓋的醫院已經封頂了,接下來是完善醫院的設備和功能,這也要突出海上救助的特殊功能。漁民住在不同的島礁上,永興島上的醫生如何為這麼廣闊領土上的人提供醫療服務是一個大難題。這個地方醫院可能擁有直升機,在緊急情況下,怎麼能夠開著這個飛機去給老百姓救命才是本事;醫生還要能夠不暈船,坐著小艇,冒著大風大浪到小島上給老百姓看病。這些對醫生的要求是相當高的。這個地方條件非常艱苦,這麼大的風險、這麼困難的條件,又要求那麼高,要實現非常不容易。所以,也只能是一步一步來,不能一開始就要求每一個人都能達到,但我們最初在功能設計的時候就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