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12日電/幾十年來,從美國的三哩島、俄羅斯的切爾諾貝爾(Chernobyl)到日本福島核子電廠的幅射外洩事件,核子安全確實已成大家關切的重點,許多國家都有擁核和反核的爭議,正、反雙方都能言之成理,但爭議問題並未解決。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蔡逸儒12日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這既是專業和科學問題,也是政治與民生問題,在台灣不但有民粹和媚俗的現象出現,更成了朝野鬥爭與政治攻防的議題,好不熱鬧。
台灣在南部和北部分別建有核一、核二及核三這三個核子發電廠,目前在新北市貢寮地區正在興建第四座核子電廠。當年因為陳水扁在會見連戰的當天就宣布停建核四廠,曾經惹出好大的政治風波。後來雖然開始複建,但已經蹉跎了幾年,浪費了數以千億計的台幣,核四廠如果能在今年底完工進行商業運轉,還要再投入大筆追加經費,再加上有關核子安全的顧慮,這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
國民黨政府或許部分出於台灣整體經濟發展的考量,基本上主張繼續興建核四廠,但當然是要以安全無虞做為前提,而民進黨則是一向主張非核家園,除了要求核一、核二、核三等廠依法定年限按時除役之外,並且還主張停止興建核四廠,或興建完成之後要禁止商轉。
朝野兩黨為此吵得沒完沒了,3月9日台灣各地舉行大規模的反核遊行,參與人數眾多、普及各個階層,輿論稱之為新的公民運動。
其實廢核、擁核本來是一個公共議題,正反雙方可以有理性思辯的空間,支持者認為核電安全、便宜、乾淨,能夠節能減碳,但反對者堅稱萬一出事,後果難以收拾,而老舊核子電廠除役後的核廢料存放也是一大問題,要求開發太陽、潮汐、風力、火力、天然氣或其他替代能源。綜合而言,不過就是安全、效率、節能與否,備轉容量是否太高,能源多角開發,會不會牽動電價、物價上漲等問題。
所有中華文化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司馬光打破水缸的故事,其中的關鍵問題不過就是四項因素:一是事實,二是方法,三是結果,四是價值。有人掉進水缸是事實,如何拯救要講方法,結果則在是否能夠及時挽救生命,這裡面當然就牽涉到每個人的價值判斷問題。如果生命重於一切,溺水者又是自己的親人,哪怕這個水缸是價值連城的古董也要打破,但如果都不是,最後究竟要如何處理,不同的人恐怕就有不同的價值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