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圖為習近平和李克強親切握手。 |
中評社香港3月20日電/《日本新華僑報》3月17日載文《中國夢是“習李時代”亮麗標簽》,摘要如下:
中國“兩會”年年唱響中華春天的主題曲,今次最響亮的詞語也是最熱烈的話題,當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連日來成為響徹神州大地並日益引發世界傾聽的強音。從兩會呼應看,“中國夢”的提法獲得中國社會各階層的高度認同。
這個“中國夢”由中共總書記、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後率先“點燃”,其本質內涵是指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兩會上,代表委員對民族復興大業有共識有共鳴也有建言,認為“中國夢”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追求和奮進的動力,將提升中國國民的進取心,促進國家進步。“中國夢”是歷史的傳承和延續,20世紀的“中國夢”主要聚焦於救國和建國,21世紀則聚焦於發展和發達。中華復興應有重要的客觀標準,那就是中國要在綜合發展水平方面走到世界的前列,是再鑄“中華輝煌”的願景。
“中國夢”命題的本意,仍具有深刻的家國情懷和集體意識,是“民族復興夢”和“強國夢”,但兩會的主流聲音及媒體報道幾乎更喜歡包括“強國”和“富民”兩個方面,加入個人和生活的色彩,解讀為國民視角下的“中國夢”,13億人的“幸福夢”。“中國夢”是“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讓老百姓的生活充滿陽光、尊嚴、幸福和希望”。一方面可以“接地氣”,為民眾認可和接受,一方面足可折射出新一屆領導集體對民眾冷暖的深切關心,體現執政為民。
有一個務實說法:如果說改革開放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動力,那麼持續提升民生就是“中國夢”的終極追求。
“中國夢”的具體目標圖景應該是“富強中國”、“幸福中國”、“美麗中國”、“和諧中國”的統一體。它不僅僅是以集體和國家是夢想為指向,也賦予體現和兼容個性解放和個體利益。既凝聚和激發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集體意識,也寄托著中華兒女不懈追求的美好願景。 |